八月的南京,清新怡人。从青奥村、体育馆、机场饭店,到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抹清新的“柠檬绿”——青奥志愿者,他们笑容灿烂,殷勤周到,专业执着,成为青奥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5日,青奥组委志愿者服务新闻发布会上,伴随“么么哒”的志愿者主题歌旋律,经过层层选拔和艰苦训练的“小青柠”自豪地宣布:奉献青奥,我们准备好了!
“入选志愿者,我骄傲”
“能够入选志愿者,我特别自豪!” 22岁的淮安小伙郑佳男现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我们学校有1500多人报名,最后只留下了340人,五选一!”郑佳男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着装举止到热情服务,觉得他们很敬业,很青春,真酷!那时就燃起了成为一名大型运动赛事志愿者的愿望,所以南京青奥招募志愿者的时候,他马上报了名。”郑佳男在国际博览中心D馆执勤,提供运动热身、器材发放、上场引导等服务,事情多而杂,“我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青奥服务,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自美国的欧念祖是南京金陵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今年夏天,他放弃了暑假,提前1个月从美国回到南京,在水上运动学校的语言服务部做志愿者。“南京越来越开放,外籍人士很多,为青奥会服务不仅体现奥林匹克精神,也是我对‘第二故乡’的一份责任”。欧念祖说,虽然英语是他的母语,可以自如地和各国运动员沟通,但皮划艇、赛艇比赛等有许多专业用词,还是要提前准备,马虎不得。
“志愿服务,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让我们深受感动!”青奥组委志愿者部副部长林武平介绍,自去年10月15日启动青奥会志愿者招募以来,有10.3万人在报名系统注册报名,经过30多场面试,最终录取南京本地志愿者1.8万余人,外地和海外志愿者约2000人。这2万名赛会志愿者分布在观众服务、竞赛组织、礼宾服务、餐饮服务、医疗服务、代表团助理等400余个岗位,“一个个都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
“收获经历,还收获感动”
青奥会志愿者沿用了亚青会志愿者昵称“小青柠”,意指青春、清新、活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专业的志愿者,需要艰苦训练和实战演练。个中甘苦,他们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从未体验过,但“小青柠”们都挺过来了。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蒙琪琪是一名“奖牌托盘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保证托盘的稳定,她每次训练都要托着4瓶550毫升的水,一动不能动。“训练场没有空调,衣服一会儿就湿透了。”蒙琪琪说,“一开始觉得不难,真练起来两只手臂都在发抖,说不辛苦那是假的。”
对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开闭幕式VIP引导志愿者陈奕鹤而言,志愿者的集训,她收获的不仅是经历,还有友谊和成长。“今年3月开始接受形体、仪态和语言训练,7月又全封闭训练了15天。”陈奕鹤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坚持站立造成的小腿抽筋,也不是训练时被汗水湿透,而是自己生病时,一同参加训练的“小青柠们”为自己送饭送药,呵护备至。“我们认识不长,但在服务青奥中建立了很深的友情。”
“服务青奥,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专业知识和奉献精神。”青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助理王鹏介绍,自今年3月份启动志愿者培训以来,志愿者们共经历了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场馆岗位和联调联试演练四个阶段培训,暑期以来又进行了各国宗教知识、医疗急救、有效沟通的集中培训,在青奥会即将开幕之际,2万名“小青柠”的状态已“调试”到最佳水平。
“代表南京,更代表中国”
青奥会今晚开幕,但一些“小青柠”们早已经提前上岗了,发布会上一个个“服务之最”故事让人不胜感怀。
“最早上岗的志愿者是交通运行团队志愿者,他们每天早上3点不到就要起床,4点半就要从学校出发前往服务地点。而最晚离岗的则是抵离团队的志愿者,每天都要守候机场、车站,迎来送往各国宾朋,等到最后一班飞机抵港时,常常已是凌晨一两点。”交通运行团队志愿者赵梓衫说。岗位距离最远的是抵离团队北京工作组,远离家乡守候在一千多公里外的首都北京,接待抵达北京的青奥会代表团及外宾。
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小青柠”用吃苦耐劳、专业精神和真诚奉献诠释着奥林匹克和志愿者服务精神。“志愿者是伴随青奥成长的一代,青奥记忆和奉献精神不但影响他们一生,还将融入南京的城市精神”,南京市常务副市长刘以安感慨地说,“小青柠”们不仅在用青春热情塑造南京城市形象,还代表中国,打造最亮最美的“中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