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体育(记者王静 郭思宇 南京报道):8月18日,新华社体育记者、本次青奥会媒体运行部副主任徐济成老师做客央视网,和网友畅谈青奥会。访谈中,徐济成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大家解读了什么是青奥会和奥林匹克精神、为国家体育的发展建言献策,将自己20余年的体育经验与网友们分享。
奥林匹克本质是教育 互相学习尊重是核心精神
记者:我们都知道,青奥会本身并不是一个高水平的赛事,您认为举办青奥会的意义在哪里?
徐济成:我们可以看看这次青奥会的会徽,它的Logo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个“DNA”,我们平常说的“DNA”就是遗传基因,在这里大家可以理解为“奥林匹克血统”,我认为奥林匹克最本质的核心是教育。
全世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都是教育家,而不是体育家,比如顾拜旦和咱们中国的张伯苓。我觉得青奥会的举办就是希望所有的运动员、年轻的记者一起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大家也获得了一样的奥林匹克血统和DNA。
记者:您眼中的奥林匹克精神是什么样的?
徐济成:像博尔特这这样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我想奥林匹克除了展现人类运动的极限能力之外,最核心的精神是希望全世界的年轻人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记者:我想这种尊重也体现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徐济成:体育是人生的品质教育。在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即使你再强壮能力再强也要养成对规则尊重的习惯,进入社会才能对法律尊重,这和我们建立法制国家密不可分。尊重是最大的前提,在尊重的基础上互相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最后达到人类和平、社会和谐。
实际上,奥林匹克精神和咱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方向和提倡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包括国际奥委会领导人看完开幕式之后,大家一致觉得体现了奥运会最想告诉大家的东西:尊重、了解、学习、提高。
体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体教结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记者:谈到这里,您对体教结合有什么看法?
徐济成: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中国体育和教育一样,它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改革中变动比较晚的部分。谈到青奥会必定要谈到咱们的青少年体育,一方面我们的运动成绩、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包括培养优秀运动员的能力越加丰富,但是只是试验田式的、集中式的。
我们国家在刚建国的时候,经济基础非常落后,没法像美国、欧洲那样去把体育普及到学校中,我们把它从学校中拿出来,带来一个多快好省突击式的效果,这种做法仅仅体现在运动员早期的运动成绩迅速提高和一些单项的成绩上,但是成绩之后,往往运动员由于缺乏基础教育、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人文的价值观,变成了一个很孤独的人群,很无助的人群。换句话说,就是说好的苗子我们只用了他前半截,没有用后半截。
记者: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不是很多。
徐济成:我们国家当时还有运动员再教育,就是说你拿了金牌退役之后,还有国家给你安排工作、送你上学,所以很多运动员还可以完善人生的教育。但随着职业体育市场化的进程,这个路子已经断了,体育还没有回到学校中,换句话说体育本来就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
从张伯苓开始,再到毛主席写的《体育之研究》,如果我们仔细看一看,当时说的现象现在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那时只是穿着大褂、坐私塾、躺在鸦片馆,今天只不过这些学生被禁锢在学习中、禁锢在电脑前,情况却是一模一样的。像毛泽东、陈独秀这些人都写过大量的文章,蔡元培说“体育的本质是提高民族的素养,这样才能够去承担未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担”;毛主席给中国体育定的这个主题现在还没变,就是“发展体育活动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
“增强人民体质”不仅是毛主席的认识,包括欧美发达国家都认识到了。要有强健的国民素质,必须要有好的身体,这个观点已经提升到国民素质、国民体质和对后代的影响上。比如这次巴西世界杯上,日本和韩国这样在亚洲比较彪悍的队,到世界赛场上却显得身形瘦小,运动能力等方面和欧美强队比较有很大差距。
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 三大球搞上去是强国标志
记者:现在孩子们的课业压力很大,您认为如何加强体育锻炼的时间?
徐济成:总书记这次来青奥会强调三大球成绩是体育强国重要标准,其中篮球的目标应该定得更高点。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的重要决定里就有关于发展体育的指导意见:加强体育课外活动,让我们的青少年体魄强健,身心健康。
记者:具体您认为该如何操作呢?
徐济成:我认为这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个方向,具体解决这些问题一定是教育部、体育部再加上发改委和家长们一起。家长以前担心“我就一个孩子要是受伤了怎么办”,现在突然发现他们的孩子从小学就被要求坐到板凳上一天不许出去,谁去上个厕所还要举手,所有的楼道里跑都不许跑,课间操也不许出去打闹。
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对妇女缠足是一种残酷的肉体折磨,实际现在这也是一种无痛的缠足,是对中国青少年毁灭性的折磨。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战略上认识这个问题,战略高度一旦解决了,战术上的问题很好解决。
德国足球崛起计划大获成功 中国体育如何借鉴
记者:谈到发展青少年体育的战术问题,大徐老师,2000年,德国足球处于低潮期,足协提出了10年崛起计划,每年在青少年足球上投入2000万欧元,挖掘一批有足球天赋的孩子重点培养。正是这批孩子中的精英,在14年为德国夺得世界杯冠军。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在中国适用吗?
徐济成:我觉得完全适用。中国有两种模板可以学习,一种是和美国学习,另一种是和德国。
记者:请大徐老师简单介绍一下。
徐济成:我在美国调研时,发现美国学生在16岁之前下午只上一节课,从下午2点到5点是体育活动时间,用校园体育的形式来开展体育。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兜球,还有田径、游泳都是美国人喜欢的运动。在采访时,我发现一个很普通的中学里,这些运动设施一应俱全,给孩子们提供了便利的运动条件。美国大学每年有86项锦标赛,它没有所谓的全国青年赛,就是学生的比赛,这样就把教育和体育紧密地结合在一块,所以人才层出不穷。
记者:德国体育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徐济成:德国是另外一种方式,但和美国一样的是德国学校下午也有2到3个小时国家法定的青少年体育时间。
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为了有效发展不同项目,将不同学校作为不同的项目基地。比如五个学校,第一个学校做体操的基地,第二个学校做足球基地,第三个学校做手球的基地,第四个学校做篮球的基地,第五个学校做田径的基地。一下课,孩子们骑着自行车15分钟就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基地训练,校园是开放式的,会有专业教练进行指导。这部分的运转经费是国家的体育经费,德国足协的十年培养计划所用费用,全部来自国家的体育基金。
标准化训练不宜过早 充分释放青少年自身天赋
记者:在选材发面,德国好像也有比较科学的方式,人才都能得到充分培养。
徐济成:是的,我和几个科隆体育大学的教授聊过这个问题,2000年之前德国经常打入世界杯的前四甚至决赛,但夺冠几率却不如巴西、阿根廷。德国特意派了这些专家到这些国家去考察,后来发巴西、阿根廷、法国的小孩从小没人教他们踢球,完全凭着自己的本能,因为每个孩子的身体结构、腿的长短、脚的大小、关节韧带灵活性完全不一样。
德国小孩平均接触足球是3岁,但是平均每一个3岁的小男孩旁边有7个大人教他怎么踢球,甚至鞋带怎么系,这样大大限制了他们的本能和天赋。标准化对工业来说是好事,但是对少儿体育来说却相反。所以德国后来就规定:12岁前不许给孩子灌输专业技战术,小孩7岁之前不许教他踢球,谁教谁犯法,这是他们国家的《足球法》。
记者:看来我们的体育的确还是有很大改善空间的。
徐济成:如果我们能把工作研究到这么细,中国体育将有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是全世界人口基因最丰富的国度,我们有姚明这样的篮球运动员、佟文那样的柔道运动员,我们也有射击运动员、体操运动员、也有跳水运动员。如果我们能够从战略上理清这个关系,把它上升一个高度,那么我觉得中国体育的崛起、新一代体育模式的诞生、新一代体育体系的建立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