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4日体育专电 正在如火如荼举行的“十三冬”,因着凸显的“青春元素”显得格外光辉熠熠:年轻的运动员驰骋冰上为着梦想拼搏和努力,各民族的艺术人才为它注入青春活力,穿着橙色志愿服的志愿者如火般的热情“点燃”冬日……
对于所有参与“十三冬”的青少年来说,赛场内外的收获与成长像种子一样落进心田,在未来的岁月里发芽成长。冬运会的那些欢笑与欢呼,将吹响他们不断向上、向前的青春“冲锋号”。
冰场上驰骋的青春
在角逐中锲而不舍,在对抗中超越自我的冰上逐梦的青春身影,让这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冬运会显得格外动人。
除了正常成年组比赛之外,“十三冬”还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中国队优势项目上设置了19个青年组小项,目的就是为2022年储备有生力量,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2分16秒024的成绩,让范可新超了奥运冠军周洋在盐湖城冬奥会创下的2分16秒729的世界纪录。不到15岁的李靳宇更是十足的黑马,她和范可新一起共同超了周洋的世界纪录。
在赛场上涌现出一批极具潜力的“未来之星”——吕晓彤、曲春雨、王月悦,马威、任子威,他们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家队主力在世界赛场为国家争得荣誉……
对于几年前训练中膝盖软组织严重受伤的16岁的哈萨克族选手毕汗·那扎提汗而言,这次能参加冬运会是“特别幸运的事”,尽管未能在速度滑冰比赛中斩获奖牌,但她仍兴奋不已:“在1500米,我是超常发挥,比以往最好成绩提高了6秒呢。现在我愈发珍惜在冰上驰骋的青春岁月,参加冬奥会是我的梦想。”
“十三冬”在毕汗的家乡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也掀起了冰雪运动热。“这两年,我们那里滑冰的小孩越来越多,尽管条件相对艰苦,但是这群带着冰雪梦想的孩子,一定会为了自己的热爱坚持下去。”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高志丹认为,参加十三冬的运动员们展现出超越、突破、创新的体育精神,而青年组比赛更是给好苗子提供了更多的参赛和成长机会,为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蓄力。
歌舞中悦动的青春
当青春的节拍响起,炫酷的花样滑冰和杂技表演,在皑皑天山的映衬下如梦如幻;动感的拉拉操跳出青春的旋律……歌舞中悦动的青春,为“十三冬”拉开精彩序幕。
家喻户晓的“阿凡提的故事”被搬上“十三冬”开幕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能演好阿凡提的小毛驴,16岁的黑龙江小伙陈欣汶下了不少工夫,“一身行头有好几公斤,特别是驴头需要一直套在头上,脖子可吃劲了。”陈欣汶说,最长的一次排练,他整整弯了一个小时的腰,最后感觉差点都站不起来。
在整个开幕式上,小毛驴是全场唯一一个没有演员露脸的角色,但却是陈欣汶所参演的5个节目中,他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在美丽的新疆,留下这样一段青春故事,感觉值了。”
在开幕式上,当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响起时,30名年轻的少数民族杂技演员头顶瓷碗,脚踩冰刀,踏冰起舞,蹦床、高跷等高难度杂技项目在冰面轮番上演,博得喝彩连连,而短短的几分钟表演他们却训练了整整两年。
当天,参加演出的还有不少新疆当地学生。入选表演团队前,乌鲁木齐水西沟的中小学生大部分也未接触过冰雪运动。牺牲节假日勤加练习的他们,在家门口出色地完成了演出,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献上了东道主的真诚心意。
“小鲜橙”的青春:微笑最甜 汗水最美
“十三冬”共有赛会志愿者1400名,其中90%均为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包括维吾尔、哈萨克等17个民族,这些“90”后大学生服务于所有比赛场馆、新闻中心及“开闭幕式”、“火炬传送”等重大活动场所,因为穿着橙色志愿服,被称为“小鲜橙”。
从天蒙蒙亮到静寂深夜,不同岗位的志愿者有各自的辛苦。来自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媒体服务志愿者白杨每天6点半起床,到达冰上运动中心媒体工作室要忙到晚上22点多,而且多数时间要站着。“一个班下来腿都软了,但看到来来往往的媒体记者吃好喝好,觉得什么都值了”。
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的维吾尔族志愿者迪丽努尔·居热提,主要负责场馆引导和检票工作。尽管曾在海军服役27个月,并随“长白山”登陆舰参加了亚丁湾护航,但零下20多度的持续低温,她还是感到难以忍受。“我穿了三件厚衣服,因为要检票,不能戴着手套,脸和手常常冻得没有了知觉”。
比赛期间,来自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邓力铭却要耐得住“寂寞”,他坚守在冰球馆的磨刀区,这个被屏风围起来的小工作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台打磨冰刀和他,只有在非比赛日期间,运动员们才会来这里打磨冰刀。与他一墙之隔,便是人声鼎沸的比赛现场,尽管是冰雪运动的“粉丝”,但他也只能在工作间用心“听”比赛。
“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十三冬’,我留下了汗水,却收获了青春最好的礼物,”邓力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