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驻沪记者严益唯)“升班马”哈尔滨毅腾并没在自己的第一个中超主场,拿到球队第一个中超积分,八连败的战绩创造了一个中国职业联赛的连败新纪录。除了诸多的偶然性外,这个连败纪录的必然性是,中超联赛长期固步自封,缺乏积极的变革。
放眼如今中超,如履薄冰的球队绝非毅腾一家。八轮过去,16支中超球队中,有5支球队场均分不到1分。10年中超,只有四个赛季出现了场均不到1分的球队可以保级。与此同时,目前场均超过2分的中超球队已经达到了4支。我们不妨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J联赛。目前18支J联赛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的场均积分超2分,场均不到1分的J联赛球队,只有3支。如果说过去两年中超的两极分化只是一个趋势,如今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中超积分榜上的两级分化,对应的是这些俱乐部投入资金上巨大悬殊。随着一些国企加大追赶恒大的步伐,中超俱乐部投入的资金的中位线继续上升。按理,投入加大,应该会推高中超联赛的质量,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增量资金,其实是消耗在了抢夺国内日渐稀缺的一线球员上了。也即是说,人还是这些人,但是中超的用人成本增加太猛了。所以,中超联赛的平均水平不会与资金的增加成正比。相反,这种人为的炒作带来的成本上升,让一些中小俱乐部财务越发吃紧。其实,相当数目的民营中超俱乐部,一线队赛季预算也就3000万元,其余的部分只能碰运气去各处筹集。3000万元,甚至只够买一个国内的知名球员。球迷在为一些豪门大投入欢呼的同时,其实没有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超俱乐部都在勉强支撑。
球队的实力过于悬殊,将造成联赛的整体质量下降,这也造成了我们外战的吃力。K联赛的球队,一个赛季要踢44场联赛,我们中超球队一个赛季只有30场比赛,我们如果还不能保证这30场的联赛在实力相当的球队之间进行,将来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要想提高联赛质量,目前只能从制度改革上着手。作为亚洲历史悠久的联赛,韩国K联赛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是我们职业联赛过去20年,只有一次换汤不换药式的由甲A“升级”为中超的改革。过去10年,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足球同样在巨变。中超的赛制如今已经落后于现实,无法保证联赛的质量了。
中超现在考虑的不应该是扩军,而应该是瘦身。同时,可以通过增加诸如季后赛,来确保球队的比赛场次。如果国安与恒大一个赛季可以在联赛中交手四次,岂不是更吸引球迷?如果不改革,毅腾这样的球队,肯定还会大量出现,中超未来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