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千多年了,就这样,你沉寂在茫茫大漠中;一千多年了,就这样,你挺着石头一样坚硬的身躯饱经风雨的侵蚀;一千多年了,就这样,你怀揣着一个民族最后的秘密,沉默地存在着,等待着人们探寻的目光,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探险者将这个秘密打开。
统万城,就这样承载着一个已经消逝了的民族的历史,苍白着容颜在荒漠中站了一千多年。
(一)
从乌审旗的纳林河乡出发,沿无定河而上,在陕西省与内蒙古的交界处,一座白色的城池跃入眼帘,那便是历经1600多年历史的统万城了,当地人称之为“白城子”。
公元五世纪初,雄心勃勃的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北游契吴”,途经这里,“美哉斯阜,临光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西边是辽阔的大草原,南边环绕着清澈的朔方水,背靠着足以遮挡风沙的契吴山,赫连脚下的这片土地,令他赞叹不已。赞叹之后又是深思。想着匈奴作为一个骁勇善射的游牧民族,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一直驰骋在从东北至西北的辽阔北方,与汉民族或争战或和亲,日益壮大,也在与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中逐渐演变并强大,却一直漂移不定,没有一个据点使自己得以立足。如果能在这样一片“美哉斯阜”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都城,君临天下,傲视中原,那是怎样的一种壮美啊。于是赫连决定在这里修建都城,“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即由此定名。同年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
叱干阿利算得上史上最残酷督工。统万城的城墙用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掺和在一起夯筑而成,类似现在的浇注法,城墙高而宽厚,西城墙厚达16-30米。这种“蒸土筑墙”的方法,在其后的一千多年来也堪称奇迹,所以统万城虽为土城,但却具有石头一样坚硬的质地和抗毁力。即便如此,叱干阿利在筑城时,仍然不时令工匠以铁锥效检,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其杀死,把尸体填于墙内。
统万城修建历时6年,于公元413年建成,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夏国都。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城垣有四门,东门招魏,南门朝宋,西门服凉,北门平朔。仅这四门名称,足见当年赫连勃勃雄霸天下的大志。《晋书·统万城铭》有这样一段描述:“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北史》上记载云:“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足见当年统万城亭台楼阁、飞檐画栋,壮观无比。
统万城的城墙四隅皆设有角楼,角楼又皆高于城垣,西南隅角楼更高达31.62米。这在中外筑城史上都非常罕见。如今统万城保存最完好也最壮观的一段正是西南隅的这个角楼。角楼形如桂林象鼻山,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让墙面坑坑洼洼,如一个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面孔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
沿着高及城墙的积沙一步步而上,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段段苍白的残垣与断壁。城墙脚下,多数的地方已经为积沙掩埋,裸露在外的墙体上有几座依墙穿凿而成的窑洞,据介绍,有一些是当年筑城时所设储存粮秣、武器的库房,还有一些则是后人穿凿而成的简便居所。
踏着西城墙一直往北。站在西北隅的角楼上眺望整个古城,可观全貌。古城依地势而筑,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于南北,城南隐约可见护城河。这样的城池结构,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可谓构思精巧,西北高可挡冬天凛冽的寒风,东南低则可顺势将城北的河水引入城中。
据考证,古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三部分组成,宫城里面还有一座赫连勃勃居住的皇城,内城则是各级官署王侯贵族所居之地,外廓城是一般的居民区。统万城虽为匈奴帝国的都城,其构思之精巧、构造之皇权化却秉承了汉民族的建筑风格。城内挖掘出的瓷器、瓦罐等生活用品也多为汉族人所使日常用具,如此可见当年匈奴族人受汉族人生活影响之深。作为游牧民族,开始建筑城市,这也应该是匈奴人在与汉族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的。
(二)
统万城从始建的那一刻起,就在战争的硝烟、风沙的侵袭之中沉浮。
大夏建都统万城于公元五世纪,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夏王朝,413年大夏国都统万城建成。
从夏国疆域图可以看出,夏国东与北魏相邻,北与柔然接壤,西与西秦、北凉相接,南与后秦为界。赫连勃勃之所以建都统万城,一则是因为这里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南端,壮阔的黄河是大夏国的天然屏障,在这里既可控制黄河以东北魏拓跋氏集团向西发展,又可以遏制西域的发展。二则当年整个鄂尔多斯及河套地区,幅员辽阔,水草丰盛,湖泊众多,正是马背民族最好的休养生息之地。如此构局,统万城作为军事重地的优势凸显,也注定了它从建成伊始就成了各国争相攻掠的目标。
公元416年,赫连勃勃以统万城为据点,挥师南下,一举拿下了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但长安留不住他,他只留太子镇守西安,自己回到了统万城镇守。425年,赫连勃勃病逝,在他镇守统万城的期间,他的仇敌北魏虽觊觎统万城已久,却始终没有攻进城来。公元427年,由于大夏国新一代君主赫连昌的战略决策失误,轻易出城迎敌,以及夏国统治者的残忍刻薄、不恤民力,都城内部混乱,统万城被北魏军队攻破,洗劫一空。据史料记载,北魏攻占了统万城以后,从城中获得的马匹达30万之多,可见当年统万城及周围一代草原的富庶与实力。
从公元413年到427年,十五年的时间,统万城就由繁盛走向衰落;赫连勃勃创立的大夏帝国,从公元407年至431年,也仅维持了25年的时间,便灰飞烟灭。
大夏国覆灭之后,统万城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历史却长达600多年。北魏、西魏、东魏都曾在这里设置镇、州、郡。自太和至唐,曾为夏州治所;唐末又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北宋初为党项人李继迁占据称西夏。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军队常以此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并将城内居民迁走,统万城自此荒废。
统万城在公元五世纪初修筑之时,“临光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生机勃勃,不失为一处优良牧场。然而经过连年的征战与劫掠,还有建城时过度的砍伐及其后数百年军队与人口的聚集,周围草原遭到严重破坏,再加南边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侵袭,逐渐为沙漠所包围。8世纪“大风积沙”、9世纪“堆沙高及城堞”、10世纪已是“深在沙漠之中”,为沙漠所湮没,彻底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5年,才被人发现,并证明此城便是当年‘显赫一时的赫连勃勃大夏国之都城——统万城。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赫连勃勃眼中“美哉斯阜”的草原都城,至唐代,在边塞诗人李益的眼中,却已是另一番荒凉、凄清的景象。
(三)
从古城北城墙返回南城门时,我们是穿越“内城”而归的。其实此时的“城内”,已不复当年的楼台亭阁,只是满眼的黄沙,以及黄沙之上顽强生长的簇簇沙柳和丛丛青草,令人难以想见当年的金碧辉煌与宏伟壮观。惟有残存的几处高出地面几米的宫殿基址,能显现出几分城池的形态来。偶尔也能从黄沙之中刨出一些砖块瓦当来,也是苍白的,是古城的基色。
“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台”。历史的车轮总是最无情的,不仅当初赫连勃勃“统一天下,居临万郡”的设想在连年的争战中化为泡影,就连坚固的统万城也渐渐被无情的流沙和历史湮没了。然而统万城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得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它所承载和记录的不仅是匈奴民族建城前一千多年的历史,还有其后一千六百年从繁荣到废弃的时代变迁;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更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渗透、汇聚的鲜明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