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俗称 “头戴”,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丽的部分。它融汇了蒙古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在整个内外蒙古地区各蒙古族部落妇女头饰中被誉为极品,有 “头饰之冠”的美称。
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独特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导致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这是蒙古族妇女注重头饰的重要原因之一。鄂尔多斯作为成吉思汗八白宫所在地,大量蒙元时期杰出的艺人、工匠汇聚于此,他们将蒙古帝国宫廷文化、精湛的工艺带到鄂尔多斯,这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雍容华贵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蒙古王朝的贵族文化逐渐渗透到鄂尔多斯民间文化中,直至影响了整个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的生活,形成了由低到高档次不同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造型庄重、华贵,用料考究、精良,做工繁杂、精湛。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用料大多为极为珍贵的红珊瑚、珍珠、玛瑙、绿松石、银等。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的式样较多,因旗而异,但总体上由连垂(蒙古语称 “希布格”)和冠饰两部分构成(现代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佩戴头饰时,头上还戴着绣有花纹或龙凤图案的圆顶帽, 严格地说它不属于头戴范围之内)。连垂是在胸前左右辫发上垂挂着的辫套发饰,用布和棉絮缝制而成,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并镶嵌着银饰片和红珊瑚珠子,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的头发上系很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棒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珑约15 厘米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逐渐演化成今天的连垂。
冠饰是由额箍、后屏、颊侧垂穗、额穗等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均用红珊瑚、珍珠、玛瑙、绿松石、银等制成。之所以用红珊瑚、玛瑙、绿松石等,是因为蒙古族对红珊瑚、绿松石尤为偏爱,这与民族信仰有关。由于红珊瑚色泽纯正,与珍珠、琥珀并列为三大有机宝石,是祭佛的吉祥物,代表高贵权势,被蒙古人视为祥瑞幸福之物,又被称为 “瑞宝”。它驱凶辟邪,寓意吉祥富贵,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玛瑙不仅色泽艳丽,据说它还是神的赐予。白银、珍珠象征着圣洁,也深受蒙古族的追崇。
额箍一般高10 厘米左右,上下两边缀着一至三排珊瑚珠,中间錾花银座上镶着大颗的红珊瑚,隔间又嵌着绿松石。前额银珠子编的流穗,依眉心呈人字形散开。
后屏是头饰的后大片,上窄下宽呈凸字形,上面缀满了排列整齐的红珊瑚珠子,上下方中间部位有一个方形的錾花银座,嵌着数颗红珊瑚、绿松石珠。后小片垂于耳后左右,长9 厘米,工艺如后屏,缀满珊瑚、绿松石珠,上面有圆形或方形的银质装饰。面颊两侧的垂穗子,是银链和珊瑚、绿松石珠混串的流穗,左右对称,有数条或十几条之多,长至肩下,尾端吊着银铃子,行走起来叮当作响。在民间,一般在佩戴头饰前,先将发辫束于发棒之内,再戴上冠饰,然后戴上绣有龙凤图案的圆顶立檐帽,帽子上还要系上彩色头巾。
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姑娘出嫁,无论贫富都要戴头饰。在过去,贫困人家准备头饰时,是用不起红珊瑚的,就以红料代替,做出的头饰只有一两千克重,而一个好的头饰至少也要5 千克。头饰也是一种贫富的象征,但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饰解下。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戴,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因此,头饰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随着经济的发展,受现代文明的冲击,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佩戴头饰的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掌握传统制作工艺的老匠人相继谢世,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制作的传统工艺和传承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为了弘扬鄂尔多斯文化,重现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之光彩,保护和拯救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头饰制作工艺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时代重任。为此,2008 年,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确定哈拉珍和斯庆巴拉木两位市级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制作技艺传承人。 (来源: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