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体育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直播点播NBACBA国足中超欧冠英超意甲德甲数据客户端策划

鄂尔多斯马文化

体育资讯央视网体育 2015年08月06日 13:4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蒙古民族是马背民族。自古以来,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在长期的历史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马文化。马文化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蒙古民族的马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13世纪蒙古民族在漠北高原崛起以后,这个民族更是以能骑善射著称。据史载,蒙古族能“不鞍而骑,大弓长箭尤善射”。《元史》中也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这说明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在辽阔的草原上锤炼得善于骑射,马文化得到发展。

鄂尔多斯马文化,是指鄂尔多斯蒙古族所传承的传统马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家家户户门前竖立着印有飞马图案的天马旗幡,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家户的标志,显示着鄂尔多斯蒙古族的马文化传承。鄂尔多斯蒙古族马文化,不仅完整地传承了蒙古民族马文化的共性特点,也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独特的特点。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祖先是成吉思汗宫帐的守护者、蒙古族宫廷礼仪文化的直接传承者。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直聚集在成吉思汗祭祀宫帐周围,将13世纪蒙古族原始文化保留至今。其中马文化不仅保留了游牧文化特点,而且具有蒙古族宫廷文化的鲜明特色。比如,对成吉思汗温都根查干(蒙古语,意为“溜圆白骏”)神马和两匹骏马的传承与祭祀,成吉思汗查干苏鲁克大典(蒙古语,意为“白马群大典),珠拉格(珠拉格乃日,蒙古语,意为“马奶节”)等仪式中用鲜马奶祭祀苍天,敖包盛会等节庆活动中举行公马赛、走马赛,赛马活动中念诵各类祝赞词等等,都是蒙古王朝时期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有宫廷文化特点的马文化在鄂尔多斯流传广泛,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马文化。

当年,成吉思汗在克鲁伦河畔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骒马鲜乳献祭长生天,举行白马群大典,祈求草原人畜兴旺,大地平安。在大典期间,成吉思汗册封一匹溜圆白骏为长生天的神骏,进行供奉。这一庆典活动,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以白马群大典世代传承,鄂尔多斯各地以“珠拉格”(马奶节)形式一直在传承。

     珠拉格,亦称马奶节,是鄂尔多斯草原牧人以马为主题的庆贺丰收、祈求长生天的盛会。每逢盛夏季节,草原风调雨顺、水草丰美、牛羊肥壮,鲜奶像湖水一样丰溢,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经过一年辛勤劳动的牧人,在这丰收的季节里聚集在一起,举办“珠拉格乃日”(马奶节)。举办马奶节的前一天,草原上的年轻牧马人首先聚集在一起,进行套马,逮住带驹的骒马。马奶节举办那天,牧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带驹的骒马,系在草滩上准备好的练绳上。祝颂人捧起吉祥的哈达,念诵《马驹赞》,用鲜奶抹画马驹。接着,举行选好马仪式,德高望重的牧人长者手捧哈达,对着被选好马念诵祝词。一群男性牧马人提着奶桶挤马奶,然后将马奶洒祭苍天和大地,这时祝颂人念诵《鲜奶祭洒赞》。接着举行祭祀吉勒(练绳)仪式,祝颂人念诵《吉勒赞》:

               向那灿烂明亮的苍天

               祭洒圣洁的鲜奶

               栽下永恒的马桩

               扯起揪不断绵丝的

               坚固的练绳

               成为大海之脐带

               大地之弓弦

               愿练绳上系着的

               枣骝黄骠马与日俱增

               愿笼头上拴着的

               花马海骝与日俱增

               愿公马驹儿

               成为千匹骏马之首

               愿母马驹儿

               成为万匹马群之母

               ……

仪式之后,聚集在草原上的牧人痛饮酸马奶,庆贺牧业丰收。接着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男儿三项那达慕”,使草原充满欢乐……

赛马是鄂尔多斯草原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鄂尔多斯草原上传统赛马中除奔马赛外,还有赛走马和公马的习俗。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赛奔马为了减轻马的负荷,都不备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轻装上阵。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较多,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都不分组,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奔马的赛程一般在10~20千米。

走马赛为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是比马走的侧步的平稳度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长者或中年人,并以男性为多数。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是经过严格的训练,走马的步伐,前后蹄一顺交错,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在鄂尔多斯沙漠地区走马很多,因此在那达慕中举行这一赛事。

 公马赛是属于礼仪性赛马。蒙古族作为马背民族,崇尚骏马,并把公马看做是“万马之首”、“千骏之领”,格外宠爱。公马赛,其赛程并不长,参赛的公马也不会很多。公马赛主要表达牧人祝福草原五畜兴旺之心情。

      鄂尔多斯蒙古族中,以马为内容的祝赞词和民歌非常丰富,成为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祝赞词包括《公马赞》、《骏马赞》、《马驹赞》、《骒马赞》、《马鞍赞》等等。每项赛马中,当参赛马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和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并手捧哈达,用鲜奶抹画骑手和马,咏诵《骏马赞》:

               额头上有月亮

               月亮中有太阳

               明星般的眼睛

               苍狼般的双耳

               大象般的头颅

               鱼鳞般的腭纹

               苍天恩赐给的

               快骏马之后代

               成吉思汗马群中的

               黑骏马之驹

               ……

赛马时,祝颂人不仅对头马咏诵《骏马赞》,而且对获得前十名的马以及最末尾的马一一进行赞颂。赛马结束时,不仅给优胜者颁奖,而且对末尾的马和骑手也要颁发特别纪念奖,体现鄂尔多斯牧人爱护、崇尚骏马的心情。对骏马的赞颂,除赛马之外,马奶节、鄂尔多斯婚礼、剪马鬃、骟马等活动中处处能领略到。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中,以马为题材的歌曲相当丰富,为马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鄂尔多斯蒙古族,只要跨上骏马,心情荡漾,就要唱悠扬的民歌。古老的鄂尔多斯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乌丹河的马驹》、《快走马》、《云青马》、《巴音杭盖》、《乌仁唐乃》等广泛传唱于鄂尔多斯草原。

鄂尔多斯曾经是元朝皇宫的牧马场。鄂尔多斯蒙古族养马历史悠久,形成适合鄂尔多斯自然条件的牧马技艺与习俗。农业部曾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马命名为“乌审马”。鄂尔多斯蒙古族马具制作也保留着宫廷文化特点。马上用具一个个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显示着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技艺与智慧。鄂尔多斯蒙古族特别注重对乘骑的打扮,更重视对走马的装饰。所使用的马鞍子刻制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金银、骨雕或贝雕,配上精美的软垫、鞍韂,显得华丽夺目。乘骑者也非常讲究穿戴,与马和马的装饰形成一体,显示其风采。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马文化受到严重挑战。进入21世纪后,鄂尔多斯逐渐恢复一度被淡化的马文化,各地牧马积极性逐渐提高,养马数量不断增多。有的旗还以资金补贴的形式鼓励牧民养马,并组织起“走马文化独贵龙”、“走马俱乐部”、“马文化协会”、“马术表演队”等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马文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马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地确定和培养了一批马文化传承人,一些蒙古族学校邀请传承人现场讲述马文化知识,开展骑马活动,为传承鄂尔多斯马文化做了有益的工作。被誉为“天生走马”的乌审马的重要发源地乌审旗以及相关地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传承和发扬马文化,为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繁荣民族文化而努力。(来源:鄂尔多斯文化遗产网)

相关阅读
我要纠错编辑:臧金国 责任编辑:王静
  • 封面人物

ipad版
iphone版
安卓手机
安卓pad

下载央视体育客户端,精彩赛事,即刻呈现!





860010-110304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