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4月19日,首期2012欧洲杯版《三味聊斋》在CNTV直播,本期主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欧洲杯”。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刘建宏、贺炜、刘嘉远同时出镜,分别代表三代观众畅聊自己的欧洲杯记忆。
刘建宏: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中午好。我们的三味聊斋在时隔两年之后又一次跟大家见面。今天是欧洲杯版的。两位既是老朋友,又是新朋友,一位是贺炜,一位是嘉远,都是央视现在担当主力的足球评论员、解说员。另外,他们在今年6月份欧洲杯期间会到波兰现场解说。今天把他们两位请来,在我们的评论员队伍当中,老中青三代基本上算构成了。年轻的足够年轻,老的还不算太老。我是六字头的,是靠70年代的,我是68年的。小贺是70尾,80头。其实你是伪80后。如果按真正年代算,他应该算70后。等于你是70后真正的尾巴。嘉远应该是真正的80后,标准的80后。进位90后要想走到这个岗位,还不现实。
贺炜:他们还没有毕业。
刘建宏:所以我们要谈的是这个年龄的人对欧洲杯的记忆。先从我开始谈,因为欧洲杯记忆比较早,84年,嘉远刚出生。
刘嘉远:而且确实在出生前,我7月份的生日。
刘建宏:欧洲杯已经结束了。为什么那个时候有欧洲杯的印象呢?因为当时的新闻联播里开始关注正在进行的欧洲杯,那是在法国进行的欧洲杯。最后是法国队进决赛了,也是普拉蒂尼这一辈子拿的最高荣誉,没有拿过世界杯的。其实更早在图片、报纸上接触的欧洲杯应该是你出生那一年,80年。为什么?我印象当中82年我开始看世界杯,介绍这些球队的时候提到了联邦德国是欧洲杯得冠军,如何如何。后来很多事情都是工作以后,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库里一点一点查,最后才把记忆重新找回来,很多东西都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者自己想象当中。
刘嘉远:这个过程,后来我这个年龄段去了解,还是这个过程,似乎这个过程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过程的。
刘建宏:你有没有在工作以后,比如把84年的欧洲杯找出来看看,看看在你出生之前的欧洲杯是什么样的?
刘嘉远:我印象里应该是2004年参加咱们台的工作,那时才大二,那个时候节目类型和节目素材已经不会用到84年那么久远,除非出个什么特别的事会用到,所以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刘老师刚才说的从纸媒类似反刍一样的,可能是92年,回溯到那个头。
刘建宏:贺炜是对哪年欧洲杯真正有印象?
贺炜:虽然每个人接触足球的时间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出生的年代不一样,但是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在自己生命某个阶段切入,这个框架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大概是在,像我们干这个工作的人看球应该是20、30年往上,基本上应该在自己8、9岁,到10岁左右的时候,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足球,明白足球是真正回事,12岁左右开始有记忆,对你记忆当中的欧洲杯有记忆,我是80年生日,88年欧洲杯,我开始明白足球原来是这样。92年的欧洲杯,开始明白那种黑马,奇迹般的夺冠,真的是振奋人心的,在你差不多初、高中的年代,15、16岁的时候开始真正投入进去,就是96年的欧洲杯对我来讲真正明白足球可以带来振奋,带来痛苦的。接着岁数大了以后,足球队,代表方方面面,代表社会生活、代表情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揉在看球的过程中,大家看球都会在12岁有印象,16岁左右是真正的初恋,真正关于比赛的组联。
刘嘉远:之前碎片多。比如现在做一个节目,聊记忆中的欧洲杯。我这个岁数的人,2000年以前,可能是我在梳理碎片,有一部分东西是我找了资料,结合了画面影像串联起来当年是这么回事。当年你没有这个意识。
刘建宏:有的时候还会发现一些记忆实际上是错的,特别根深蒂固记得这个事应该是这样的,甚至跟别人打赌,吃饭聊天的时候都会指天发誓这个事是这样的,但是真正把图片资料拿来一看,觉得张冠李戴或者记错了。
刘嘉远:或者那会儿怎么踢得那么慢,这个阵型代表这个国家所有的风格。不像现在,现在我们说球的时候,网络上也会有很多信息的来源,也会有很多交流,大家已经习惯一场比赛十几种阵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变成这样。
刘建宏:欧洲杯也能看初步统生活的环境,像我们到84年的时候,我都已经16岁了,再有两年就高考,上大学了。但是那个时候的欧洲杯对我们来说,仍然是碎片式的,因为没有转播,只能零零星星通过新闻,或者通过体育其它专题报道,能够看到一些视频的东西,现在我们就给大家准备一段,让你们一块跟我们重温一下看看当年84年欧洲杯的情况。
刘嘉远:现在看当年的比赛,足球场觉得很大。
刘建宏:是因为进步、提高。这个球给我印象特别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球应该是门将接球以后脱手了。现在普拉蒂尼已经是欧足联主席了。这是蒂加纳。人对自己的意识,有时比较迷信,特别是他成功过以后,他对这段历史会更加迷恋。作为足球,这是普拉蒂尼获得的最高荣誉。但那个时候我们对普拉蒂尼这些人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82年的世界杯,毕竟我们都看过82年的世界杯。不管怎么说,那个时候欧洲杯对我们来说刚刚推开一扇窗户,那个时候对欧洲足球说实话,了解的太少太少了,像你们说到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事。但是有一年的欧洲杯,你们就算90年代以后印象还深刻,但是那年的欧洲杯你们肯定通过一部专题片,印象极为深刻,就是88年。
贺炜:叫《嘿,这就是足球》。
刘建宏:对,就是那部专题。很长一段时间被人们誉为足球世界领域的一部经典,如果是足球的电影或者足球的专题,不提这个是不行的。
刘嘉远:类似于代名词。
刘建宏: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有印象?
刘嘉远:我也是来到台里以后慢慢有印象。等一下我说一下我的成长经历,这种碎片是怎么连接的。
刘建宏:关键这个拍摄,当时我们没有见过足球是可以这么拍的。这是摄影机拍摄的,完全找到了自己的角度,把足球场上的激烈、细节展示的特别充分。
贺炜:这几个画面有印象,这个片子出来的时候我4岁。
刘建宏:这是我的偶像。这是鼎盛时期的巴斯滕。
贺炜:那个时候也有人说亚当斯是鼎盛。
刘建宏:但是遇到巴斯滕的时候,差距立马就显出来了。
贺炜:中国人目前看球,90年代初期,米兰的荷兰“三剑客”,给中国的球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建宏:球迷群体的形成,也跟球队在一个阶段的表现,特别是好的表现有直接的关系。
贺炜:所以基本上可以分辨出什么时候看球,从身份标签可以看出。
刘建宏:像这届欧洲杯,我在大学里和同寝室的同学,大家晚上挑灯夜看。那个时候晚上还熄灯,我们的宿舍是要停电的,晚上11点就停电了。怎么办呢?冒险从走廊里边接一根电线,接进来,把电视接通了。而且那个时候没有有线电视。
贺炜:熄灯的传统现在很多大学还有。
刘嘉远:很多学校熄灯断网。大家还得多拉根线,多拉根网线。
刘建宏:这个镜头在电视上看来,就全球来算应该播了有上亿遍。
刘嘉远:这种球属于哪怕踢球的人看了也不一定能打出来的。
刘建宏:这也是荷兰足球的骄傲。
贺炜:我一度被古力特的头发迷住了,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严格排斥这种造型的。
刘建宏:别说梳辫子,就是留个长发都进不了校门。两届欧洲杯,我看起来又遥远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