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体育 > 新闻资讯

张斌:但愿我们都是大卫 胜利不在于登临顶峰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1日 10:14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外滩画报 | 手机看新闻


热点推荐 更多

赛事推荐 更多



格拉德威尔(右)14岁时的冲线照片

格拉德威尔(右)14岁时的冲线照片

  十月初,一股旋风扑面而来,一本书开始时髦起来,一幅即将大卖的景象。没有几位作家有此厚待礼遇,硬着头皮看着书评,一个不温不火的故事内核,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当自己订的电子书闪进Kindle之后,为了对得起那十几美元,不断地点击,一页页翻过,好像在喝着一杯解渴的凉白开,没有特别的滋味。我总怕错过些什么,因为作者很厉害,作品理论上差不了,也有评论家指责这本万众期待的著作其实无非是一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平庸之作,客气地讲,就是作者似乎没有把话说完说透。当然,也有体育记者开始用这本书的书名——《大卫和歌利亚》来描述NFL联赛中的起伏波动,以弱胜强的传奇人人爱听。

  如果你有奔波国际机场的经历,恰巧对那里的书店有兴趣的话,你一定会注意到,真正的机场书店畅销之王是谁。没错,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50岁的英裔加拿大人。这位仁兄自小就顶着爆炸头,岁月还未催人老,但是冲天的发型还是难免稀疏了些,同样具有标志性的那副硕大眼镜让人们不自觉地要聚焦到他那一对闪亮的眸子。畅销书作家的相貌根本不重要,还是说说他那些每本都能挣到250万美元版税的小册子吧,在机场的书架上面孔素白畅销不衰。

  格拉德威尔先生大约是从2005年成名的,至少有三部作品在中国出版——《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异类》(Outliers)、《眨眼之间》(Blink),也被中国机场书店标注为经典读物,似乎不读这些书,人生智慧就欠缺诸多微量元素,我真的算是翻看过的不过是《异类》,那还是因为格拉德威尔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后自然成为执着的冰球迷,在这本书的最初,他以青少年冰球为例阐释自己的观点,平实之中透着一份笃定。

  格拉德威尔先生的著作自然是被列在“非虚构类”,因为做过卫生医疗和科技类方向的记者,有着《纽约客》特约作者的头衔,其文字的调性很像是通俗的社会学读物,但其间铺陈开大量的故事,也还算是耐读,没有心灵鸡汤那般浓郁,更像是一粒复合维生素。近来,格拉德威尔又有一本大作问世,营销推介铺天盖地,到处都能看到那一如往常的素白封面和作者红光满面的笑脸。如果不熟悉《圣经》,新书的名字简直不知所云——《大卫和歌利亚》,褪去所有的宗教色彩,大卫是犹大的儿子,年幼单薄,身高1米7出头。歌利亚是巨人武士,按照《圣经》记载身高足有11.5英尺,就是3.5米。少年决斗巨人,众人看来胜率几无,可是最终瘦弱的大卫却能斩下歌利亚的头颅,这段故事曾经被米开朗琪罗精心描绘为《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如果翻译为当下流行语的话,那就是“逆袭巨人”,新书的副标题也是这个意思——《劣势者、不适应环境者击败巨人的艺术》。这是个再好不过的题材,巨人多孤立啊,我们还不都是想逆袭成功的屌丝或者弱者嘛,就连近日来将美国政府逼至停摆的茶党也被比作“当代大卫”,“草根大卫”花个十几美元,吸取营养,鼓足士气,实在是很值得的,难怪畅销呢。其实,大卫在圣经中可是一个深爱上帝并受垂青的典范,唯有如此,才能“逆袭”成功。

  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在竞争残酷的职业体育赛场上,曾经多次被作为激励以小博大,以弱胜强的卓绝榜样。格拉德威尔的文字看起来并没有太多新意,无外乎是弱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像大卫一样,虽然弱小,但机智灵活,在冷兵器时代决战时拒绝穿着笨重盔甲,反倒是巨人歌利亚继续着重装备,结果大家都知道啦。

  格拉德威尔自称之所以有此新作,皆是因为自己只不过也是“大卫”而已,早年间怀揣梦想闯荡媒体圈,无人看好,糊口不易,终成“歌利亚”,但本质永远还是“大卫”的内核,身段很低,娓娓道来,声称小册子的价值就是给那些无经验、无资源的“大卫”们提供策略。

  出生在英国,在加拿大长大,如今在美国生活,格拉德威尔的生活体味算是丰富,他还一直念及自己高中老师为己启蒙的往事,而那个时代的跑步经历也被翻检出来作为其人生价值观建立的根基,读来还是挺有意思的。格拉德威尔13岁即是县里越野跑冠军,那一次冠军经历存留至今的记忆有两点。其一,冲过终点一瞬间精力耗尽,几乎失去意识;其二,由此感悟到运动的极限永远都是精神的边界而非体能的指标。14岁时,格拉德威尔再夺1500米跑冠军,俨然是县里青少年中长跑世界里的“歌利亚”啦。在这场被格拉德威尔自诩为其一生中最伟大胜利中,他以极其微小的优势击败了同龄人雷德,这场三十几年前进行的比赛居然还留存了一张极高水准的冲线照片,一头冲天爆炸发型的格拉德威尔奋力冲线,人们还曾就此进行过争论,如果不是那个碍事的发型,到底可以赢雷德多少。

  雷德日后是加拿大中长跑的传奇人物,而格拉德威尔15岁再参赛时已经滑落到了第四名,成为高水平跑者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也就早早放弃了。其实,拼尽全力接近失去意识夺得两次冠军之后,格拉德威尔小小年纪就在问自己,家境不错的孩子为什么要忍受如此痛苦去求得冠军?冠军和家庭的双重优越感让他松懈自满,让他失去了15岁的冠军。因此格拉德威尔向所有大卫说,职业和人生的胜利不在于登临顶峰,而是你要一直身在其中。读完所有的故事,我们大约都有一个念头,但愿自己永远都是大卫,这没什么不好。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30108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