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呼,吸,呼,吸,呼,吸,呼,一切抑然而止。真理在荒谬被证实以前,都只是暗夜里的装饰,只有眼前亮起来了以后,才有机会彰显它的价值。”
﹣﹣纵贯线《亡命之徒》
我和我的马拉松系列:上海收官之后
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上海马拉松已经过去一周,换个描述的方式:我在过去的一年里第一次做到了一周没有奔跑,无论路跑还是跑步机。甚至是,甚至是体能训练也没有,这样的状态不要说自己,就连身边的人也会觉得奇怪。
还是先从上海马拉松说起吧。
确定上海马拉松作为这一年的收官战其实是很早的事情,信不信由你,正好是去年的12月1日,也就是2012年上海马拉松举行的日子。彼时我正是首马在北京完成之后内啡肽分泌过盛之时,咬着后槽牙梗着脖子想直接报名上海马拉松,结果由于报名时间实在太晚导致无果,最为阴差阳错的是,当天我竟然还是去了上海,解说了上海vs青岛的CBA常规赛,那一天上海有雨,姚明和麦迪相会于上海滩,我解说完下午的比赛有机会登高望远,一杯热茶下肚,暗暗对自己说:明年,一定来。
从2012年11月25日北京马拉松开始,我算是打开了人生的又一扇门:跑步就那么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很多跑友无法相比的是,我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因此也就没有太多固定的训练时间。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跑步上下班,每天可以稳定在10公里到15公里的距离,随着速度稳步上升,时间越用越短,既算是锻炼,也算是能给自己闹中取静的机会,看看身边的人,琢磨琢磨自己的事儿。
每一次跑步的时候,都非常明确自己的终点在哪儿,也就不会有多在意,随着不断地跑啊跑,用多长时间跑完日常相同的距离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就是:为什么跑和怎么跑的。
我挺想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跑,人生第二个马拉松距离首马是6周的时间,在其间我打球有一次比较严重的崴脚,当时距离比赛还有3周,心急如焚。治疗足够及时,恢复训练也还不错,于是放心参赛,成绩比首马快了20分钟左右,但其间仍有脚伤反复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是还是有亲朋好友捎来话说:干嘛要这么跟自己过不去?
接下来扬州半程,经历外公去世的伤痛之后我带着他曾经在江苏上大学的校徽跑完,最后三公里完全控制不住地流泪,及至现在也还能想起最后时段自己对自己说过的话……
然后布拉格,之前打球又一次崴伤,脚踝是不是会变成习惯性损伤,这使我忧心忡忡,继续迅速治疗、恢复,浪漫的布拉格广场上的石板路拍得我脚板生疼,到了终点一看,两个大脚趾甲全部碎裂下岗,我当然知道很多跑者都有同样经历,可到了自己身上,还是有点蒙……
继而柏林,之前熬夜解说美国网球公开赛和欧洲篮球锦标赛,突发急症,病发当晚8次喷射性呕吐、两次脱水式腹泻,自己已经暗暗打了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去了,时差、调整、状态……
回到北京,马拉松前一天刚从上海解说过NBA中国赛回来,比赛当天晚上就直飞四川温江转播CBA体能测试,媳妇儿忧心忡忡地帮我拎上包嘟囔了一句:哎,图什么啊……
上海马拉松之前我就在想,我不是职业选手,也没想过以跑步为生,跑步不应该打乱我的生活,而是恰如其分地助力我的生活状态,让我每一天都精神百倍地面对一切,但仅仅这些恐怕没法构成我如此执着地热爱跑步的支柱原因。因为我同样热爱篮球而无法自拔,日常健身也同样投入,只谈健康恐怕不具备自我说服力。那么我到底为什么而跑?
还是说回上海马拉松吧。
起跑在陈毅广场,大伙儿很欢腾,虽然都在说p.m.2.5高的事儿,可是谁脸上都看不出沮丧的表情,各种拍照各种鼓励各种拥抱各种热情迸发。天空飞过航拍的直升机,大伙儿起着劲儿地欢呼扬手拍巴掌,好像是过节听敲钟倒计时。
想起在北京第一次跑,雾霾比这厉害许多。由于客观原因而推迟的北马成了史上统计污染最为严重的一次,但即使如此我在起点保留的回忆,仍然是大家欢快地热身跳操,冲出起跑线时放肆地呐喊,以及向着我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转播摇臂挥手致意。那一次,我用了4小时36分27秒跑完了全程,而那之前我跑过单趟最远的距离,就是那次北马当周从北京西单跑到位于西五环外的首钢体育中心采访,总长度17.3公里。
我觉得,人的情绪本身就是需要宣泄出来的,无论是喜是悲,如果没有正确渠道,恐怕就要生事端。运动本身是个最好的情绪宣泄方式,特别是在对成绩没有太刻意的追逐时。能够让自己投入兴奋、排解忧伤、发泄郁闷、释放不满,还有比运动更合适的吗?对于更多人能够参与的运动,跑步不受场地、选手、装备的限制,简直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一直跑着,上海的赛道两边加油鼓劲儿者众多,很让人兴奋,很多加油点的完备程度已经让人觉得致身世界一流赛道的感觉了,能找到自己身影的LED屏,热情洋溢的啦啦队,还有能让人精神一振的专业DJ(虽然只属于宝马中国的加油台),这样的状况,就是两个字,受用。
于是自然会想起第一次到国外参加跑步时的布拉格,虽然欧洲老式的石板路硬而光滑,但沿途的人们会让你忘却一切不利专注于自己的比赛状态,多达60个以上的乐队以不同的风格演绎着自己对运动释放的理解,这样的运动氛围实在美妙。那一次我用了3小时49分15秒跑完了全程,那之前结识了热心的跑友卢怀谦,教我知道了什么是亚索800训练法,那时我的周跑量已经可以保持在80公里以上,有几周还能超过90公里。
跑步是个几乎可以包容一切的平台,在我看来,所有对生活的诠释都可以被包含其中,任何的事情都可以被提及念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跑者都会在奔跑时与自己对话,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我单纯地琢磨,因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与自己独处的过程,而大部分人会自我调节,不至于动不动就大脑空白,所以想像丰富些很正常,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耳闻目睹之处,如果尽是享受,感觉会完全不同。
继续向前。上海的赛道受城市规划影响,拐弯处颇多,如果把“几”字弯算一个拐点,上马赛道总共有多达28处拐点,这大约会给很多速度型选手带来麻烦。城市的设计会影响马拉松的赛道,这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关键是看组织者和主办方的协作,志愿者们的尽职尽责程度。奔跑的过程不只是我当初说过的“丈量一座城市的过程”,而完全是融入感受一座城市的过程。城市就在那里,你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它也不会在你心里留有任何痕迹;你感同身受同呼吸共命运,它会在你心里牢牢地扎下根儿。
举办第40届的柏林马拉松贵为频出好成绩的马拉松,所依靠的正是这样的优势,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市府大楼前的出发,勃兰登堡门前的终点,传统而规整的街道,哪怕狭窄,哪怕人拥挤不堪,但人人热情迸发,我们在奔跑的过程中体会着曾经了解这座城市的一切,融入它的核心,感受它的状态。那一次我用了3小时44分35秒跑完全程,每一座著名的建筑都在我心里留下了很难遗忘的影像。在那之前我不但周跑量提高到120公里左右,假模假式地在总决赛期间因为倒时差看到了洛杉矶、迈阿密、圣安东尼奥和纽约四点的样子,更经曾经引我打开马拉松之门的沙桐老师介绍,参加了青龙湖铁人三项接力比赛的跑步项目,是份难得的体验。
每一项运动都拥有悠久的历史,足以让我如学童般体会它的曼妙和瑰丽。跑步之所以有“运动之母”的称号,还是因为它包罗万象,能让置身其中的人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体会一切。如今这个社会,高大全的事物只存在于假象之中,能够包容多种个性存在的事物,才是大伙儿喜闻乐见的,不是吗?
就这样在赵全明老哥的带领下,注意呼吸、注意跑姿、注意步频,就要往终点冲刺了,经过半程分流点的时候还在想,没看到“嘉友跑”半程队伍的成员,我们自己开玩笑,估计是跑得太快了,所以我们找不到。看到全马的几位队友,完全放心了。
嘉友跑这个兴趣活动小组的诞生,必须感谢身边这群爱跑人士的信任。从我跑得不疯魔不成活开始,身边爱跑的朋友就越来越多。大家说一起来吧,组织个课外活动小组,不耽误工作的,纯为简单爱跑来的,你来组织大家伙儿。我不知该如何回报大家的信任,一个一个地来了,一次一次地练着,交流着跑步心得,商量着怎么才能进步,几乎每个人都为跑团的成长投入了自己的力量。热心的闫石(切总)忙前忙后帮跑团申请微博找符合跑团精神的歌曲,少儿频道的周洲姐姐想出了棒极了的名字,周笔畅的合伙人程炀拿出了朝气十足的标志设计,有着20年跑步经验的跑者赵全明老哥完全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带领大家训练,万科运动协会的负责人贾晓萌给大家寻找训练场地,前国安球员高雷雷、短道速滑奥运冠军孙琳琳都在打破以往自己从事运动的规律训练,工作繁忙的夏辉和郑璐利用一切可以抓住的工作空隙参加训练,体能师刘佳更是为了大家的运动保障每次比赛都要保证自己完成半马。
如果只是训练比赛,大概会有些单薄。感谢我的朋友姚明和跑团最有斗志的跑友毛大庆先生,他们对公益的热衷和可信度让跑团具备了极强的公益属性。我们不停奔跑,不停为这个社会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尽我们的努力。到这篇文字落笔,嘉友跑已经为姚基金希望小学的孩子募集到了超过4000双的童鞋以及五万元的善款,而这一切的发生不过是在40天的时间里而已。这让我想起了我跑过的厦门马拉松,大家一起为小朋友募捐冬衣正是通过每个人的马拉松。我想:公益大概是马拉松赛最好的输出价值观的方式。那一次我用了4小时16分34秒,比起现在来成绩真的不值一提,但为孩子们募集到了全额冬衣,心里无比安定。国外成功的马拉松都接受公益报名,如果有天国内报名的公益组织名单上,也会有很多人填上“嘉友跑”的名字,我想,我会哭吧。
上马一如既往冲线成功,3小时19分50秒完赛。开始参加马拉松的这第一年,我完成了七个马拉松,每一次都比上一次进步一些,算是自我鼓励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想我终于想明白了那两个问题:为何而跑和怎么跑的。或者说,这其实只需要一个答案。
当我们不去功利地在意成绩,在意名次,在意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时,我们也就更专注于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对自我的挑战,对公众的责任充盈其间,让我们心甘情愿地投入。在这个社会信仰缺失、道德体系崩坏的年代,跑步对于我们而言已经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责任与心之归属。对家庭,对身边,对自己,尽皆如此。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一直思考的答案。
“不是谁能决定的,该漫游还是冲刺,我们都在海里,我觉得我们像沙子。”你说的跑者精神,是不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