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体育台 > 新闻资讯 >

[独家专稿]吴为:短道队打架事件反思之痛定思痛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8日 15:46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多终端看高清体育直播

      中国网络电视消息(特约评论员:吴为)伴随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公布的最终处罚决定,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内打架事件总算告一段落。这次的事件与以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内讧。但即便是在中国体育迷当中口碑最差的中国男足,也从未发生过如此规模的、如此具有轰动效应的内讧;更何况,这是短道队在46天之内的第二条负面新闻。
      在一年半以前,这支队伍的团结和战斗力让全世界臣服,他们甚至实现了对冬奥会女子项目金牌的包揽。然而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支队伍何以出现如此让人痛心的变化?表面上看,这是以队长王濛为首的队员们与领队王春露之间的矛盾。但其实,训练体制、管理方法的裹足不前才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这是几乎一个必然的结果,只是,它首先发生在了受人爱戴、受人崇敬的短道速滑队。在这出悲剧中,没有赢家,有的只是伤痛。
      从国青男篮的“兵谏门”到北京女篮的“罢训门”,从丽江冲突事件到青岛打架事件,中国体育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为什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门”和“事件”?
      在现行的举国体制的训练培养下,很多运动员、运动队的福利待遇和训练补助都有了强大的保障,他们因此而出成绩并在各自的领域里名满天下。毫无疑问,这一体制在夺取世界冠军、冲击奥运会金牌时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出身寒微却梦想成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来说,进了运动队就能给家里省口吃的,每月还能赚到点训练补助费贴补家用,这简直是两全其美。过早地中断系统教育、长期的半军事化的管理、全封闭式的训练让这些运动员普遍不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而大赛前,某些运动队还要收缴手机、电脑,掐断宿舍的电话线,让运动员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诚然,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当专注于胸中之事,心无旁骛才能全神贯注,全神贯注才能一鸣惊人。运动队的做法,无疑就是要帮助运动员排除杂念、了无牵挂地投入紧张的备战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几十年来,各个项目能在世界赛场扬威,也正是源自于这种苦行僧似的训练方式:早上几点起床、上午几点训练、中午几点吃饭、午睡到几点、下午几点训练、晚上几点吃饭、几点熄灯睡觉、教练几点查房、一周休息几天……所有的作息都有严格的时间表和日程表,所有运动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和遵守。
      当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将最终的金牌数量定格在51块的时候,很多的国人仿佛瞬间醒悟:奥运会金牌真的那么重要吗?
      中华民族在过去的百多年间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民族的信心和形象需要重塑,而展现我们自强不息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国际体育比赛中运动健儿们优异的表现。不管是容国团、平亚丽、许海峰还是老女排都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中充分地点燃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也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但时光荏苒,我们现在已经不再需要靠那么多的世界冠军来证明自己了。欧美、日本的体育教育模式和商业模式已经高度发达,学校体育和俱乐部体育占据了他们体育体制中的绝大多数,即便在竞技性最强的联赛中,走训制也比比皆是……而我们却还在沿袭着金牌至上的老路。
      长期脱离学校的系统教育,使得一些运动员的素质品格不够完善,在“成绩好就是爷,成绩差就是孙子”的严酷现实中,这些运动员距离“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越来越远,距离体育的本质、本真越来越远。
      无论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先生还是中国的体育教育先行者马约翰教授,都将体育归结为教育的一种方式。“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的最实用、最有效、最有趣的方法”。而过分强调成绩和锦标,让我们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道路上渐渐背离了体育的教育属性和趣味性。
      在训练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运动员越来越有个性,对一些教练的“传统理念”也开始逐渐产生质疑:为什么国外那些没怎么“从难、从严、大运动量”训练的运动员也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美国那些大学毕业有着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的运动员,也能成为MLB、NFL、NBA、NHL这四大联盟中的顶级球星?难道竞技体育的成绩和文化教育真是一对矛盾吗?难道运动员拿不着金牌真的就前途黯淡吗?我这么玩儿命地练,万一练出一身伤病还出不了成绩,谁来对我的余生负责?退役了,如果不从事体育相关行业,我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本事?……
      然而在质疑声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的差距。在职业体育高度发达的国家,运动员的训练基本都靠自觉,不用教练强迫。菲尔普斯每年要训练300多天,每天练习8小时;卡尔?6?1马龙在总决赛爵士负于公牛的第二天就开始常规的体能训练;国内的大多数运动员则需要教练不断地敦促、提醒甚至是呵斥,才不得不一脸痛苦、满心酸楚地走上训练场……在出国参赛的时候,运动员需要自己或自己养活的团队去打理一切交通、食宿、报名等问题;而中国的运动员则由教练、中心去负责办理签证、机票预定、酒店预订等一切事物……这些差距究竟是谁造成的?
      当然,国内也有每年只休息20天的姚明这样的顶级运动员,即便在受伤的时候,也从未中断训练。但国内像这样具有职业精神的运动员寥若晨星。
      以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内,有些项目如果脱离了举国体制将难以生存,但在寻求与时俱进的变化中,我们不妨去探索一条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过渡时期,逐渐打破垄断,在举国体制、俱乐部体育和学校体育三者中,寻找平衡点,让运动员能成为一个个完整的人,而非金牌机器;将培养运动员的场所由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各个项目管理中心向各个高校进行转移;衡量体育系统官员政绩的标准不再以全运会、亚运会、单项世锦赛和奥运会的金牌数量为重;将体育彩票的盈利用于兴建开放性的、老百姓去得起的社区体育场馆……
      短道速滑队的冲突其实更应是一个契机,它能让我们更加冷静、客观地探讨中国体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当然,探讨过后,更需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有心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企业家们之间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下一次的伤痛。

责任编辑:张珊珊

热词:

  • 独家专稿
  • 吴为
  • 短道队
  • 打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