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由贫困山区黎族姑娘组成的球队,为了足球,起早贪黑已成习惯,为了足球他们幼小的双手拾过荒,种过菜。球鞋,已经不知道踢坏了多少双,鞋上那些缝缝补补的印记,承载着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爱。足球,对这些山区的女孩子们来说,就是欢乐,就是希望。看看他们在球场上努力的身影,看看他们脸上的汗水与笑颜,或许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足球的曙光。
每天凌晨5点,在许多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时,位于海南省琼中县琼中中学的老旧宿舍已经早早的亮起了灯光,四十几位海南琼中女子足球队的队员们洗漱起床,穿戴整齐,在微微泛蓝的晨曦中开始每天的晨练。
这些孩子多数是黎族人,个个都是大山里的娃儿,最小的才11岁,最大的也就17岁。最初来到琼中踢球的时,许多女孩子连足球是什么都没有听说过。
“06年世界杯开幕时正好是足球队创立的时候,教练带着我们在他宿舍看球赛,那时真看不懂,困的很又不敢睡觉。现在看球知道看门道,怎么传切配合,以前真一点都不懂呢!”17岁的琼中女足队员周亚莉每每回忆起那时看球都会会心一笑。
琼中,国家级贫困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是黎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当地流传着一个说法:一琼二白三保亭,指的就是琼中、白沙、保亭三地是海南的贫困地区。
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贫困县里却出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足球队——琼中女足。琼中女足创建于2006年,最初只有二十四名队员。创立这支球队的肖教练和国内知名少帅高洪波是一个时代的球员,之所以来到海南的这个穷县城里当教练,都是为了和他的恩师谷中生一起实现他们的足球梦想——培养一支像样的海南女足队伍。
最初的时候女足队员们住的是已经废弃的教室,由于经费不足,每天的吃饭补助只有5元钱一个人,几乎天天是稀饭加几条咸鱼青菜,按队员的说法就是,刚吃了饭走到宿舍就饿了。
球队日常用品也奇缺,海南雨水多,踢球没多久足球就会泡的像篮球一样大,鞋子更是一周穿坏一双。物质条件的严酷以及外界的质疑每一天都在考验着教练和女足队员们。
“当时我都想过要放弃,有一次我都收拾了行李走到校门口了,孩子们老远望到教练不对劲,就一下子跑过来把我围住,她们也不说话,就用眼睛望着我不让我走,于是我就没走。这些年来,孩子们一直很坚强,无论有多苦都没有和我提过一句抱怨。有时候看着她们吃了几碗稀饭就在场地上跑,我要求他们训练的时候心里都痛。”肖教练每次想到当时的艰苦都会感叹不已。
伙食费不够,他们就自己开荒种菜,为了节省上头拨下来的经费,他们会一起收集学校里丢弃的塑料瓶卖钱积攒费用。
同时,为了让孩子们不放弃学习,在训练完的时间里,女足队员和其它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学习功课。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教练队员们的努力下,2009年,海南琼中女足获得了全国U16女足锦标赛第三名,全国U18女足锦标赛第四名,同时已经有6名队员以体育特招生的方式考上了海南师范大学。
目前,海南省教育厅和地方县政府已拨款为琼中女足修建了一个全新的足球场地,而女足队员的伙食费用也将提高到每人每天20元的水平。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在夜幕中,结束一天训练的女足队员们还要做6组压杠铃,130-150斤的杠铃压的队员撕牙咧嘴的,但绝对没有一个队员会偷懒。
女足队员们常常互相给好姐妹理发,小队员们就剪成男孩子们的短发,一队的队员们年纪大了开始爱美了,就留起了齐肩的长发。
17岁的王薇在当天的训练中旧伤复发,又一次倒在了训练场上。她的左腿在去年的对内蒙古队的比赛中受了重伤,已经休整了半年时间。
海南的阳光异常烈,所以女足队员们的训练往往安排在早晨和傍晚时分,但即使如此,几个小时的训练下来,汗水也早就浸透了队员们的衣衫。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琼中女足的肖教练依然觉得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起点,“获得全国第三的成绩有一定的偶然性和运气,关键是要把这样的成绩继续保持下去。海南的足球发展起步很晚,女足更是如此,整个海南目前只有这一支像样的队伍。一方面我希望这支女足的队员个个都能上大学,在大学里继续深造,将来成为教练回到海南做贡献。另一方面我也会和地方政府一起继续在大山里面寻找好的苗子,希望十年二十年后海南可以成为足球大省,能为国家做贡献。”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