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娜,人们会想到这样一些词——拼搏、坚强、自信、霸气、开朗、幽默、荣耀,也许还有更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她,面对镜头说:“其实,我不太自信”。在赛场之外,这个率真爽朗的女子有多少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故事,包括那些已经过去了的和正在发生的,见证李娜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中寻找她的另一面,感受一个更真实的不断成长中的李娜。
近年来,李娜频繁更换教练,而且每次一换教练就状态神勇,但很快就会出现下滑。从托马斯到姜山到莫滕森,莫不如是,2012年8月,李娜聘请了名帅罗德里格斯做新教练,合作不到一周就夺得WTA超五赛事辛辛那提赛女单冠军。以致于有的媒体总结说“李娜一换教练就来劲”。这个频繁换帅的怪圈是否也说明李娜的技战术和心态都还需要提高,事实上对自身也还不够自信?
通过电视转播,很多人都看到了李娜冲丈夫兼教练姜山大吼的画面,对此,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有一段非常详细的描述和解读。“姜山比别人更了解我的感受,我也了解他,我知道他不会将我在场上的几句吼叫当回事,因为那本质上就是我自我放松、解压的方式。当你看到本来一度大比分领先的比赛,忽然在很轻松的情况下被对手扳回来时,你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无力控制局面,这种时候你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和帮助。”即使在今天,在场上拼搏的李娜,也时时会有这种不自信的情况发生。
李娜性子急躁是公认的。在北京奥运会女单半决赛中,李娜与俄罗斯名将萨芬娜对决,在第二盘关键比分关键球时,受到现场观众杂音干扰,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又恼又气的李娜朝着看台怒吼一声,以示不满,随后她的情绪明显急躁,最终落败无缘决赛。此事后来引起一场不小的争议。虽然发怒情有可原,但是也多少说明当时的李娜易受干扰,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外在的急躁其实也是内心不够自信强大的一种表现。
2002年,正当李娜成绩蒸蒸日上的时候,21岁的她却突然选择了退役,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念书,直到两年后才复出打球。关于她退役的原因,有很多个版本。李娜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就是想忘掉和网球有关的一切”,“那(在大学学习的两年)确实有帮助,在那之前我只是个小女孩,当场上局势发生变化时我无法正确地思考。我想现在我成熟了。”无论当时退役的原因是什么,显然当年的小女孩远没有今天的自信和成熟。
对1982年出生的李娜,几乎所有媒体都会感慨“年龄是她前进的最大障碍”。虽然李娜本人表示,“年龄并不能说明问题,只不过是纸面上又多了一岁罢了”,但是30岁在女子网球选手中确属高龄,此前也鲜有运动员在这样的年纪还能创造更多佳绩。更多的女运动员,在30岁来临之际,已经步入了另外一种生活,就连仍然坚持在网球场上的小威,也早早同时踏入时尚圈,开辟一条退路。面对年龄带来的体能障碍,李娜是否也会不自信?也会想过挂拍,开始另一段人生?
2012年3月,李娜在一次赛后采访中,有一句话被外国媒体在断章取义后产生话题性噱头的“我打球不是为国家”,不少国内媒体误导性转载,引发了一场对于“李娜为何不爱国”的大讨论,更有好事者站在道德卫道士的角度号召要声讨李娜。虽然李娜表现得很镇定,她拒绝了经纪团队“做些什么”的提议,因为“没有必要去解释”,但是以她的直率个性和言论,这样的误读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希望这样的压力不会影响和动摇李娜内心的判断,不会影响她处理问题的信心。
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近日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表示,她理解并体谅李娜近两年的状态不稳以及在比赛中的意外溃败,“她(李娜)从小就打网球,她的教育(文化教育)这一块是丢失的。”此番言论引来巨大争议。文化教育和赛场表现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李娜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球员,如何进一步地提升自己,这确是应该考虑的问题。希望此事不会动摇李娜的自信,但却能促她更加丰富和提升自己。
李娜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自信和不自信,这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生活和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更遑论一名站在世界网坛顶尖行列的运动员。但是李娜是幸运的,无论在任何时候,她身后总有无数的观众在支持她,鼓励她自信,陪伴她成长。
李娜在自传中这样描述丈夫姜山,“他在我的生命里扮演着许多角色:丈夫、教练、保姆……偶尔还要客串一下厨子或者保健医生,他比我聪明,比我通晓事理,当我遇到麻烦时,他是我唯一能够放下顾忌倾诉心事的人,他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姜山不离不弃的爱护和陪伴,是李娜不断成长,一路向前,最大的动力。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李娜做客央视《奥运风云会》节目中,面对镜头,她微笑着坦诚说,“其实我不太自信,我只是比较擅长伪装自己的不自信”。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李娜也要面临很多不自信的时刻,也要一步步成长和成熟。说出不自信,正是一个人内心成熟和强大,有足够自信的表现。(完)
即将推出,敬请关注!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