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频道]世界杯三说客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4日 15:13 | 进入体育论坛 | 来源:CNTV.CN

刘建宏:我的世界杯梅开二度
文:高楠   图:王暕

  1998年法国世界杯,他是《法兰西之夜》专题的总编导、策划人、主持人;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是央视世界杯节目的总主持人,平均每天在主持台上工作十一个小时;2006年德国世界杯,他在慕尼黑安联球场揭幕战上完成了自己的世界杯现场直播处子秀;2010年南非世界杯,经过一个完整的世界杯周期充分准备,他要在南非世界杯赛场的评论席上更加从容地“梅开二度”……

  看了三十多年球,刘建宏至今还不知“厌倦”是什么滋味,他的工作重心是足球,他的业余爱好仍是足球。皇马巴萨大战之夜,他和最狂热的球迷一样,把闹钟定在凌晨3:55分,他说:“最近是很累,睡眠不足,但这一夜我不能就这么睡着过去。我一定要看皇马巴萨的比赛,即便我不是西甲主持人,我也会去看,支撑着我的就是我对足球的喜爱。我可以说,这三十多年下来,看了几千场比赛,我越来越喜欢足球!”

忘不了德波尔的眼神

  2000年刘建宏以记者身份到荷兰比利时去采访欧洲杯,那是他第一次现场采访大赛。欧洲杯留给他的最深刻感触是:“我们是局外人、旁观者。”刘建宏永远忘不了探营荷兰队时后卫弗兰克·德波尔那疑惑的眼神:“我从他眼神中看到他内心的好奇、不解,我知道他没有恶意,就是觉得为什么中国记者跑来采访欧洲杯,还要问他问题。”

  刘建宏用数届大赛的亲身经历见证了这十年来中国人,中国媒体地位的变化。“从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始,韩国主动寻求跟我们合作,加强沟通。06年我们拍摄德国行动,德国国家旅游局、政府职能部门都非常热情。本届南非世界杯也是如此。”

  刘建宏遗憾的是,受到各国的礼遇并不是因为中国足球,而是中国国力的壮大,因为中国人有能力欣赏世界杯消费世界杯。 刘建宏还是希望中国足球水平早日提高,因为作为参赛国报道世界杯,国际足联给予的待遇, 会跟现在有很大不同。诸如比赛时优先享有评论席,赛后的快速采访……这类特权非参赛国永远不可能享有。

  刘建宏把解说世界杯、欧冠、意甲视为享受,他用欣赏大片的视角去解读每场赏心悦目的比赛,看双方教练员如何斗智斗勇,看运动员如何在场上随机应变,看故事精彩的跌宕起伏。当他评论中国国家队比赛时,则是另一番心境和感觉。刘建宏对中国足球有种骨子里的热爱。“解说中国队比赛我投入的情感还是比世界杯、比其他俱乐部比赛更多。”刘建宏看着国家队输球,尤其是输得特别窝囊的时候,也很无可奈何。这时候解说工作对他就是一种双重的煎熬:“作为球迷我要去面对接受这样的结果,同时还要履行评论员的职责,不断去表达解析比赛。”

比赛现场给我动力

  金话筒奖是中国播音主持界最高等级的大奖,2003年11月刘建宏成为第一个拿到金话筒的体育类节目的主持人。作为主持人,刘建宏已经攀上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而就在他获奖几个月后,逐渐开始以评论员的身份涉足介入足球解说。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未必就是优秀的评论员,刘建宏偏偏选择了自我挑战。因为足球的不可预测性更能考验他的功力,一个评论员赛前准备得再周到,比赛也可能有出人意料之处。在突发事件下仍能把控自己的解说,把不怎么精彩的比赛说出彩,都是学问。

  刘建宏从2004年开始介入解说工作,有时在体育场里现场解说,有时在演播室里对着直播画面评论,解说的场次多了,越发意识到身临其境对评论员工作的重要性。刘建宏对比两种工作状态,得出结论:“现场给我一种原生态的动力,让评论员不需要更多的热身就能进入比赛当中。”无论国内国外,体育解说员都有共识,解说的精彩与否,取决于比赛本身。一场乏味平淡无聊的比赛,靠评论员舌灿莲花给说精彩了是不可能的。“解说最离不开现场的,我们在球场气氛的熏陶下能把自己的情绪很好地跟现场结合,更好地演绎比赛。在演播室看着画面解说,看似节约成本,但缺少真正的现场感,评论员到现场就是为了更好地把现场还原给不能去现场的球迷。”

  在各种高水平足球赛事转播的熏陶下,中国球迷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评论员的评论解说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能获得多数球迷认可一直是刘建宏的目标。刘建宏认为:“一个评论员不能没有激情,作为体育赛事评论员过于冷静绝对是不合格的,跟体育比赛本身令人激动兴奋的气质不吻合。评论员在解说中从头到尾都非常理性的、平淡的冷眼旁观绝对不行。但同时激情必须是有限的,评论员毕竟不是普通球迷,你是在为数以亿计的球迷在服务,尺度必须自己调整。也有人说解说越激情越好,但我永远不能去迎合极端的球迷,解说世界杯这种赛事,我们到了现场应该照顾大多数球迷。”
 
世界杯仍是传统豪强的天下

  预测世界杯冠军,现在只有贝利一人会这么干。在刘建宏看来,巴西、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格兰、法国、阿根廷、荷兰……最有力的竞争者仍是这几支队伍。世界杯是赛会制,意外爆冷的可能性也不小,所以刘建宏怀着浓厚的兴趣观察非洲球队:“南非实力弱些,科特迪瓦、加纳、尼日利亚在非洲也会有天然的主场感觉。假设南非出局,当地人一定不遗余力地转而支持这些非洲球队,给他们主场作战的荣誉感和成就动机。2002年韩日世界杯日本进了16强,韩国进前4,我相信今年非洲球队会有所突破。”
 
  刘建宏虽然没有做出正面预测,但言谈之间,还是流露出对西班牙和巴西青睐。“目前巴塞罗那代表了足球的巅峰,在场上不仅建立控球优势,比赛过程由他来主导。西班牙国家队以巴塞罗那为班底,虽然没有梅西,但他们有托雷斯、有比利亚不缺射手!”邓加的胆识深得刘建宏推崇,他说:“巴西的天才球员众多,而邓加是实用的教练,他在建设球队的时候表现出优秀教练员的特质。邓加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敢于不用大小罗,注重要建立队内良好的秩序、更衣室的气氛。有点像法国世界杯的雅凯,敢于弃坎通纳不用,充分发挥了德尚精神领袖和齐达内进攻核心的作用。”
 
  即将远征南非,刘建宏期待把自己作为评论员四年的进步提高呈现给观众。却也不免略微担心南非的治安。刘建宏以黑色幽默表达着自己的担忧:“防不胜防! 根据我的判断我在南非的生活工作状态就是三点一线:住所-球场-IBC,就在这三点之间穿行,我不会去特别危险的地方,也不会自己主动找麻烦,万一麻烦找上我,我没有办法……” 

段暄:最终夺冠的球队,都不是最大热门
文:邢榕   图:段暄
1978年,他第一次看到黑白电视里的世界杯,漫天的纸屑。
2002年,他第一次在现场看世界杯,周围是狂热的红色。
2006年,他第一次解说世界杯,激动、兴奋、紧张……感情很复杂。
2010年南非世界杯,多彩的城市,黑皮肤的非洲人,迷人又略带危险。
他将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杯?

  作为球迷,段暄的世界杯记忆都深刻又遥远,但是单纯。作为足球解说员,段暄对世界杯的感情是专业却复杂的,既要用专业的态度去解说比赛,又要尽量公平地对待32支球队的胜败得失。

  欧洲联赛、欧冠、欧洲杯……那么多精彩的比赛,那么高水平的对决,可是他说,世界杯的魅力永远都是其他比赛无法比拟的。每一个4年的等待,迎来的都是人生中那珍贵的一个月的狂欢。

世界杯的记忆:最遥远,最深刻

  第一次看世界杯的时候,段暄6岁。因为父母都在工厂工作,周围的邻居朋友中很多是做电子管的,能自己组装黑白电视看。那是1978年世界杯的决赛,黑白电视中,现场雪花般满是纸屑,除此以外,再无其他细节。尽管这段记忆中缺失了比赛本身,但却是段暄最早的世界杯印象。

  4年一届的世界杯,几届过去后,人生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段暄从球迷变成了足球记者,从而有机会亲临世界杯,去感受电视之外的狂热足球。那是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在韩国。韩国成绩很好,东道主球迷很疯狂,很多上万人的球迷广场,到处是穿着红色球衣的球迷。他们喊着同一个口号,穿着同样颜色的衣服。在酒吧里,经常会有韩国球迷站起来表示要请全场人喝酒。一个国家对世界杯、对足球如此狂热,段暄还是第一次看到。

  与电视中的世界杯相比,现场的世界杯更疯狂、更真实,却又是那么让人难以置信。

  但也许,当足球不再只是爱好而是一份工作时,世界杯在你心里的位置会变得有点复杂。就像当段暄谈起内心中世界杯的精彩瞬间时,更多是来自于2002年前那些更遥远的比赛。比如1986年的英格兰战阿根廷,英格兰战喀麦隆;1982年,巴西与意大利的决赛;1994年意大利对阵巴西;1998年的法国队……他经历了太多的比赛,此刻能闪出上百个瞬间。如果说最近的记忆瞬间,那就是2006年法国对阵意大利时齐达内头撞马特拉齐——那的确是难得一见的情形。

  他说他更喜欢1982年、1986年和1994年的世界杯。当年的那种踢球风格是控制节奏、踢得洒脱,现在这种风格则越来越少见了。那时的球员们也想夺冠,但功利心没那么重。并且,很多印象深刻的瞬间并不是进球的瞬间,1982年巴西队的苏格拉底、济科、法尔考……他们没有夺冠,但那支球队却永远被人们所牢记。还有1994年的保加利亚队等等,这些球队给人们留下的记忆是非常美好的。

  2002年世界杯上的齐达内也很洒脱,但相对而言,这种洒脱的气质在逐渐从世界杯赛场上消失。当然,段暄转而解释说:“并不是说现在的踢球风格更功利就是坏事,因为我们的生活也在变得功利。大家都希望获胜,变得不那么洒脱是必然的。”球员的身体状况比过去强很多,踢球节奏也快很多,同时越来越多的球员在欧洲顶级联赛踢球,风格也越来越接近。现在的卡卡和当年的苏格拉底、济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过是足球世界中的一个变化。

2010,第二次解说世界杯

  足球记者和解说员,到底谁更能接近世界杯的真相,谁更能体会世界杯的气氛?难说。可以肯定的是,两者对比赛的体会一定不同。

  作为解说员,段暄终于在2006年6月第一次坐在世界杯评论席上,第一次总会是有些复杂的情绪在里面,激动、兴奋,还有点紧张,然而,再不是球迷的身份了。

  作为球迷,你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可以懒洋洋躺在沙发上,一边喝着啤酒吃着烤串花生,一边看球。但解说员就要职业,包括对信息的了解和处理,对情绪的处理等等,不只是对世界杯,对所有的足球比赛都是以一种专业的态度。

  那之后,段暄经历了更多。他解说了很多高水平赛事,比如巴萨和皇马一年两次的西班牙国家德比,那也是亲临现场,与球迷一起疯狂,与球迷一起嘶哑的经历。可是,当面对世界杯时,所有的情绪都会不自觉倒向它。因为和很多中国球迷一样,他也从小就是被世界杯所感染的。试想,世界杯上都是来自于全世界最好的球队,风格多样,水平不一,那种魅力是其他联赛和杯赛无法比拟的。

  但还要控制这种情绪,因为解说员不能因为比赛的重要程度而对比赛区别对待,就像球员打比赛一样,在大赛中保持平时联赛的态度,才能有好的成绩。足球比赛有自己的规律,解说员情绪的变化不是因为赛事的不同,而是因为比赛中现场情况和质量的不同。

  2010年世界杯前夕,很多人看好西班牙夺冠。问段暄,他摇头,“这些年来,足球比赛的速度更快,对抗更激烈,足球的技术和风格的差异性在缩小,这也是世界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难以预测的原因。”可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预测,段暄却没有。

  他说,从近三届世界杯来看,最终夺冠的球队都不是最大的热门。1998年世界杯,法国队被认为是没有前锋的球队,却最后夺冠。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连预选赛都打得很艰难。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更是问题多多。他认为有实力的球队不是一两支,而是至少有7、8支,主要是欧洲球队加上巴西和阿根廷,非洲球队要夺冠还是不可能的。“不过也难说,这是第一次在非洲举行的世界杯,而且非洲也有很多球员在欧洲踢球,过去被看做弱点的地方如纪律等都在向欧洲看齐。”

  段暄告诉自己,要对这32支球队都存有期待,哪怕是洪都拉斯、乌拉圭、朝鲜、澳大利亚这样的球队也都是很好的球队。南非世界杯一定会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会有惊喜,也许会有惊奇,也许会有奇迹。遗憾?每届世界杯都有遗憾,但当我们再回头来看,可能会有一些神奇的事情被人们永远铭记。

贺炜:世界杯处子秀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贺炜第一次被世界杯上的英雄打动,留起了巴乔式的小辫。
1998年法国世界杯,贺炜第一次瞒着父母熬夜看球,“标榜”为主力球迷中的一员。
2006年德国世界杯,贺炜第一次在后方演播室里解说了5场世界杯。
2010年南非世界杯,贺炜将第一次踏上世界杯赛场,从世界杯现场发出解说员的声音。

  最近,贺炜的慢性咽炎又犯了。一些细心的球迷,听出贺炜在解说比赛时咳嗽了几声,就连为《第五频道》杂志做专访的短短半个小时里,他也忍不住频频咳嗽。这是解说员的职业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日发千言,不损也伤”。

  贺炜很着急,现在是关键时期,距离出征南非世界杯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他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尽快把咽炎抑制住,否则就会影响他的世界杯之旅——对于一个足球解说员来说,能够亲临世界杯现场进行解说,这在职业履历中绝对是十分耀眼的一笔。

时刻准备着

  这将是贺炜人生中第一次去世界杯现场解说比赛,他坦言,既兴奋又紧张。因此当务之急是把赛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越好。对于世界任何一家电视台来说,世界杯报道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千头万绪的。

  世界杯开赛前的一个月,贺炜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央视的世界杯报道团会议,和同事们反复讨论报道方案和行程安排。他们正在制定多套预案,尽量针对所有可以预测的问题,都准备好相应的措施去应对。

  “前方解说员的解说场次已经基本安排好了,”贺炜说,“不出意外的话,刘建宏、段暄和我3个人将把世界杯的64场比赛瓜分掉。”将近一个月的世界杯时间,贺炜他们要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南非的9个城市。最忙碌的时候,在开普敦解说完一场比赛,马上就要飞到约翰内斯堡解说另外一场比赛。对于即将到来的“颠沛流离”30天,贺炜说:“到了南非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为了攒足体力,贺炜把平时踢球的次数减少了。“为了避免受伤,现在踢球就要特别留意,”贺炜说,“为世界杯牺牲一些自己的私生活,绝对值得。”

  世界杯期间,国内每晚都有几亿观众盯着电视机,听着他的解说,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历届世界杯转播,解说环节向来是观众热议的一个话题,解说员的每句话、每个用词,都可能在一夕间,成为互联网上的流行语。

    “虽然是第一次去现场解说世界杯,但也不能自己吓自己,其实我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贺炜这句话说得很实在。作为解说员,平和的心态是必备的心理素质。贺炜有自己的博客,他经常浏览球迷们给他的留言,“想要骂我的球迷已经到我的博客里登门拜访了。”

  解说世界杯更是如此,更考验解说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需要客观适度地听取观众的评论,如果对负面的评论过于看重,就可能在下一次的解说中畏首畏尾,怀疑自己。贺炜表示,他会尽量把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刘翔在110米栏比赛的过程中,不会中途停下来,听听教练说自己哪跑得不好,他一定会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比赛完成,”贺炜说,“其实解说也是如此,我会一气呵成地完成自己的解说任务。”

不是队迷,不是人迷,只是球迷

  常年解说西甲,也积累了欧洲大型足球比赛现场解说的经验,贺炜的业务水平有目共睹。“我的职业就是不停地说球,所以我才能到世界杯的现场去说球。”他用这句简单的话概括了多年解说的奋斗历程。

  然而世界杯不同于其他比赛,“它更像是一个全球大party,”贺炜说,“平常不看球的观众也会在世界杯期间,喝着啤酒,坐在电视机前侃球。”这种差别就要求贺炜在解说尺度上有所调整,“我会适当地照顾一下非专业球迷,在一些专业词汇上说得浅显一些。”

  一些球迷认为,贺炜多年解说西甲,一定对西班牙队情有独钟,在解说时会有所偏向。谈及这个问题时,贺炜狡猾地说:“只有固定的审美标准,没有固定的情人。”这句话可以用在感情上,也可以用来形容他喜欢的球队。

  “说了这么多年的球,我的视线好像越来越窄,最终集中在了那颗足球上,”贺炜说,“如果想知道我是哪个球队或哪个球星的支持者,那我只能说,我不是队迷,不是人迷,只是球迷。”

读着《京华烟云》去南非

  世界杯报道的准备工作固然是重中之重,但此次世界杯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举办国南非的安全隐患,它几乎要抢了世界杯本身的风头。

  “我们已经进行过三次危情处理和紧急救护的培训了,”贺炜说,“万一遇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紧急状况,我们心里都要有数,知道怎么去应对。”虽然心存顾虑,但贺炜认为,只要胸前挂着“记者证”,他就踏实多了,还半开玩笑地说:“大不了我就高喊‘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除了安全知识方面,出行细节的准备也必不可少。为了保养嗓子,贺炜打算带足够多的喉片去南非。还有一样东西不能少——书。“我每次出差,行李箱里都会装着几本书,”贺炜说,“这次我准备带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以前看过一遍,现在想在去南非的飞机上重温一遍。”

  每次去国外解说比赛,行程都排得很紧。几场比赛下来,贺炜的脑神经被解说绷得紧紧的。看书是使他放松的好办法。“有时看小说,有时看笑话集,”贺炜说,“要适当地换换脑子,解说的时候才会更有活力。”

责编:吴旭平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留言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要评论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