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我一直试图从朱志根教练的角度,来解构一下孙杨师徒的情感轨迹。上次聚会看到他的手之后,更是有感而发,本文刊于最新一期财新网体育专栏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普通教练群体的群像描述,他们低调、淳朴而又富有奉献精神。他们或许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性格缺失和认知,但单单从他们能与时俱进,在业务上能吸纳百川,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和人格范本这点,我们就应该向他们致敬。真希望孙杨能回到朱导身边,因为那是你一辈子值得珍惜的财富。
据说游泳教练多有一双保养甚好且表现力丰富的手,朱志根便是其中一位。当年,这位前浙江仰泳名将便是靠着健硕的臂展乘风破浪,让对方不得不吃自己的“洗脚水”(游泳术语,指对方比自己慢)。等当了教练,他的手更是如同乐队的指挥,成为丰富执教经验和细腻内心情感的某种外化。
但在上月举行的体坛风云人物颁奖仪式现场,我看到的那双情绪爆满的手,却变得缺少生气——尤其是右边那只,在交谈的状态下总是不由自主地晃动,如同冬日里悬崖边寒冷凛冽侵袭下的枯树干。
“右胳膊已经麻了,一会儿如果上台领奖可能要换一只手”,朱志根吃力地在我面前抬了抬胳膊,“我们游泳人早练就了左右互搏术,奥运会前就这样了。”
他的手臂,或许与他所说的伦敦奥运年前那段过度操劳有关。
伦敦奥运会前,中国游泳整进行着最大一笔“劳务输出”——在澳大利亚东,英国和美国,都有中国游泳大军的身影。而孙杨和他的队友们,则第N次出现在外教丹尼斯的黄金海岸俱乐部,巨大的财力投入,透支的体能,加上来自上层如走马灯般的成绩诉求,让本来就有些糖尿病、心脏病的朱志根,患上了甲状腺结节病,吃饭肿大如馒头,双手也不堪负荷。尽管如此,每天早晨4点,他都会如闹钟般起身,用颤抖的双手给队员们做早饭,一只胳膊累了就换另一只——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孙杨和其他队友们的胃口。到了训练场上,他则如竞走般穿梭于两个泳道之间,左右手不停地触按下计时秒表。
谈起关于自己的种种,朱志根说一切都是职业习惯使然。在他的眼中,孙杨们是他们那一代游泳人理想的承载——他们拥有先进的训练条件、身体素质、经验及眼界,由此也有了向世界叫板的资本。更重要的是,在情感的维系上,朱志根一直将他们视如己出,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至今仍然记得孙杨最初入组时的情景,那是2003年,孙杨的父母将那个12岁高瘦麻杆交到自己手中。在那一刻,他感觉到与这个孩子在道义上的连接和责任。如同花样滑冰双人搭档的拉手一样,日后比赛中每个精彩的瞬间都要靠师徒的密切拉手和相互扶持来完成,一拉手,便永不分手。
由此,你也许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不愿意罗列自己将孙杨从全国冠军一步步到奥运冠军的功绩,或者渲染自己默默奉献的客观——比如他会随身携带“一颗糖、一包咸饼干和一瓶速效救心丸”;比如他曾三次因为比赛而推迟手术;比如,自己陪孙杨的时间比儿子还多;再比如,只有初中学历的他在50多岁挑战外语,为的是能更好地领略外教丹尼斯的教练意图......
身为传统意义上的游泳人,他低调,务实,寡言少语,对业务执着甚至有些执拗(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教练的群像描述):比如,他会在大赛前没收队员们的手机;比如,当队员胆敢顶撞他的训练指令时,他会大吼甚至动用拳头。他对游泳和队员们的感情重于金钱,事业甚于荣誉。当孙杨在伦敦奥运会夺取两金之后用颤抖的音调说出,“师傅,我爱你”时,坐在场边的他已热泪盈眶——再大的付出和这个相比不值一提。
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浙江体育局近日对孙杨开出的一则罚单中,“不遵守队规”“和教练提出分手”成为主要的几大罪状。
伦敦奥运会后,孙杨被卷入了一个磁场巨大的名利场,朱志根已经难觅他的踪影。这其间发生的种种风波,包括“大牌门”和“恋爱门”,朱志根都是从电视和其他媒体上才得知。同样也是在媒体上,他发现了这样的报素材——孙杨说,自己的执教方式已经不适合他。
他意识到,孙杨或许是需要绝对的自由。于是,在媒体面前,朱志根也放了话:“自己再也不带孙杨”。
但十年的师徒关系,岂能说放就放?刚刚有了点成绩的“黄金师徒组合”岂能说散就散?据悉,有关方面已经派出一个强大的游说团,对这对师徒分别进行沟通。同时,私下里,朱志根也表示,希望师徒俩能深入聊一次,而不是如今的通过媒体隔空喊话。
真的希望有一天,这个1米99的大个子能重新挺拔地出现在朱志根的队伍中——他第一个走到朱志根面前,咧开虎牙说:朱导好。朱志根严肃地嗯了一声,再用颤抖的手,从孙杨手中接过毛巾,然后对他进行拉伸。随后,孙杨鱼一样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