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2年安踏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活动9月22日在青岛扬帆起航。经历了12年的砥砺,这项评选的主旨、架构、奖项和流程已臻固化和成熟,其“中国体育第一奖”的权威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也得到外界普遍认可。
本届评选活动的口号是——传承、超越。传承什么?超越什么?值得评委会细细考量。任何一项活动、一个品牌要光华于世、历久不衰,首要之义在于它是否选择了正确和科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要立足时代,切合时代,更要超越时代,引领时代。价值观,我们很难说这是雨夜狂涛中的一座灯塔或漆黑旷野中的一束光亮,但至少可以是高速公路岔路口上的一个指示牌,在默默和善良地提醒人们——你要去的道请从这里走。
因此,体坛风云人物评选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重现辉煌、褒奖英雄,更在于它提倡什么,鼓励什么。重要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明星可以很耀眼,场面可以很华丽,歌舞可以很炫酷,但仅仅这些元素,还不能构成这项权威奖项的灵魂。是否有清晰、科学、稳定、符合体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观,是体坛风云人物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关键所在。
这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你不可能迎合所有人,迎合所有人的结果是你会得罪所有人,并被所有人遗忘和抛弃。体坛风云人物评选的价值观如果模糊甚至缺失,虽然能够仰仗央视的强势地位一年年办下去,但它最终难以成为中国体育前行的一声呼唤、一面旗帜,也难以成为被历史所铭记的体育品牌。
我一直很赞赏体坛风云人物12年来所传承和坚持的价值观。从终身成就奖、评委会大奖授予何振梁、荣高棠、万里、吕正操等,到仁那、吉吉阴阳两隔的深情对话;从杨扬、刘翔、张琳的骄人突破,到张健、诸宸、王晓福、胡凯、杜祥云、古力、侯逸凡、夏伯渝等非奥选手、草根体育人的被褒奖,体坛风云人物一直在努力触摸体育的核心和真谛。它通过自己的奖项设计和评选结果,试图告诉人们:体育不仅是明星,是金牌,更是突破,是超越,是战胜自己,是人文关怀;体育不仅是对冠军的颂扬,更是对草根体育人、残疾体育人、非奥体育人、学校体育人的激励;体育不仅是对最高层面竞技体育角逐的回放,更是一种健身路径、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激励。立足竞技体育和体坛明星,同时用一种大体育、全体育的观念审视中国体育,这是体坛风云人物的立身之本,成功之道。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洗礼,我本以为中国社会成功经受了一次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理念的启蒙。但伦敦奥运会的经历提醒我:这场思想启蒙还只是刚刚起步。
当我看到羽毛球女双世界冠军连续五六次发球下网而引来全场一片嘘声时,当我听到“金牌是竞技体育唯一标准”的宏论时,我确实有点震惊和难过,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们应该指责现场观众的嘘声来自于“傲慢和偏见”吗?我们能心安理得接受早已被中国体育界和中国社会批评和反思的“唯金牌论”吗?很多人说,可以。但是,我不能!
我不反对争金牌,尤其是奥运金牌。各国都非常重视奥运会金牌的进账。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是各国体育实力和明星风采的大比拼,客观地说,奥运金牌确实有为国争光的功能。因此,力拼奥运金牌,不仅是过去和现在,也是未来中国体育的一项光荣使命和重要任务,奥运冠军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喝彩。
但我反对“唯金牌论”,更反对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虚无主义。不错,当今全球体坛,违背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现象比比皆是,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突破道德底线的理由。“人家也在做”、“人家能做,我们也能做”,我不能接受这种争相攀比谁的底线更低的观念和逻辑。如果这成为时尚逻辑,那么体育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就会异化为反向激励和“示恶”效应,这难倒不是体育的沉沦吗?